碳酸铵

碳酸铵

碳酸铵
中文名:碳酸铵
英文名:AMMONIUM CARBONAT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碳酸铵 (Ammonium Carbonate)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MMONIUM CARBONATE

化学描述

碳酸铵是由铵离子(NH₄⁺)和碳酸根离子(CO₃²⁻)组成的无机盐,常温下为白色结晶粉末或半透明硬块,分子式:(NH₄)₂CO₃·H₂O (一水合物)。

主要来源与生产

  • 工业合成:通过氨气与二氧化碳在水溶液中反应制得:(2NH₃ + CO₂ + H₂O → (NH₄)₂CO₃)
  • 天然存在:极少天然存在,主要作为地质活动产物见于特定矿物沉积物中
  • 纯度标准:化妆品级需符合FCC(Food Chemicals Codex)或USP标准,重金属含量≤10ppm,砷≤3ppm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碳酸铵在化妆品中的功能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化学性质:

  • 碱性缓冲作用:水溶液呈碱性(pH≈9.0-9.6),水解反应:(NH₄)₂CO₃ + H₂O ⇌ NH₄HCO₃ + NH₄OH
  • 氨释放特性:受热或遇酸分解产生氨气: (NH₄)₂CO₃ → 2NH₃↑ + CO₂↑ + H₂O
  • 角质软化:碱性环境破坏角质层二硫键,降低角蛋白稳定性

功效评估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染发辅助剂 碱性环境打开毛鳞片,促进染料渗透;氨气膨胀发干增强染料沉积 ⭐⭐⭐⭐☆
(充分证实)
电子显微镜证实可使毛小片层间隙扩大200-400% (J Cosmet Sci. 2003) 0.5-2%
烫发活化剂 破坏角蛋白二硫键,增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酸)的作用效率 ⭐⭐⭐☆☆
(体外证据充分)
FTIR检测显示二硫键断裂效率提高40% vs 单独还原剂 (Int J Cosmet Sci. 2011) 0.8-1.5%
清洁发泡剂 与酸性成分反应产生CO₂泡沫,机械清除污垢 ⭐⭐⭐☆☆
(作用明确)
泡沫体积测试显示发泡力为SLS的65% (Tenside Surf Det. 2015) 3-8%
"头皮微循环促进" 推测通过氨的血管扩张作用 ⭐☆☆☆☆
(理论推测)
无直接人体研究,离体血管实验显示10mM氨可致血管舒张 (注:化妆品浓度通常≤2mM) N/A

注:功效评估基于CIR(化妆品成分评审)报告及PubMed文献系统检索(截至2023年)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属性类别 特征参数 化妆品意义
分子结构 离子晶体,单斜晶系,含结晶水 水溶性高达320g/L(20℃),配方中需防潮储存
热稳定性 58℃开始分解,释放NH₃/CO₂ 高温配方受限,需低温加工(<50℃)
pH特性 1%水溶液pH=9.2±0.3 强缓冲能力,维持碱性环境
反应产物 NH₃(g), CO₂(g), NH₄HCO₃ 氨释放量约18.5%w/w,需控制气味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氧化染发剂:与过氧化氢配合使用(浓度0.5-2%)
  • 冷烫产品:作为还原阶段的活化剂(浓度0.8-1.5%)
  • 发用清洁品:古法洗发粉/洁颜粉(浓度3-8%)
  • 脱毛膏辅助:增强巯基乙酸盐活性(浓度≤1%)

关键协同成分

  • 乙醇胺类:单乙醇胺(MEA)复配可降低氨气味同时维持pH
  • 挥发性硅油: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D5)可包封氨分子减少逸散
  • 酸性成分:柠檬酸反应产生温和泡沫,用于清洁产品
  • 芳香剂:需配合香茅醇等强掩盖香精(添加量0.3-0.8%)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CIR专家小组结论:"在现有使用浓度和条件下是安全的" (CIR, 2019),但需严格限制使用场景。

主要风险因素

  • 眼部刺激性:兔眼试验显示中度刺激(Draize评分7.2/110)
  • 呼吸道刺激:氨释放浓度可达50-200ppm(超OSHA限值25ppm)
  • 敏感性皮肤:斑贴试验显示5%浓度致敏率1.3%(Dermatitis. 2020)
  • 毛发损伤:频繁使用致角质蛋白流失(SEM显示表面孔隙度+22%)

使用限制建议

  • 禁用人群:哮喘患者、头皮破损者、孕妇(氨可穿透胎盘)
  • 浓度上限:染发产品≤2%,冲洗类产品≤8%
  • 使用频率:烫/染间隔≥8周,清洁产品≤2次/周
  • 必需标注:"含释放氨成分"、"避免吸入蒸汽"

(依据:CIR安全评估报告; EU No 1223/2009 Annex III)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主流应用:占染发剂市场83%(2022年数据),但呈下降趋势(-4.2%/年)
  • 替代技术:MEA/TEA体系占比升至17%,无氨宣称产品年增长12%
  • 价格定位:成本仅为乙醇胺类的1/5,低端市场主导成分

消费者感知

  • 负面认知:82%消费者关联"刺鼻气味",67%担忧"损伤发质"
  • 接受群体:专业沙龙(看重染效持久度),老年群体(价格敏感)
  • 营销宣称:
    • 科学支持:"高效毛鳞片打开剂"
    • 可疑宣称: "护发氨技术""头皮滋养"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在长效染发领域仍具性能/成本优势
  • 技术定位:高效但高刺激性的"功能型碱性剂"
  • 安全边界:严格遵循浓度上限和使用频率可控制风险

发展趋势

  • 替代技术:有机胺-硅酮复合体系(如:双氨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 缓释技术:碳酸铵微胶囊化(专利WO2021152497A1)
  • 监管动向:欧盟SCCS正评估其呼吸道风险(2024年更新意见)
  • 市场预测:2025年专业线保留率≈60%,大众市场将降至35%

专家建议

在染发/烫发产品中作为功能性碱剂使用具有合理性,但需:

  • 添加氨捕捉剂(如:α-异甲基紫罗兰酮)降低挥发
  • 配伍修复成分(水解小麦蛋白/泛醇)缓冲损伤
  • 避免在驻留型产品中使用
  • 警惕以"碳酸铵"伪称为"天然发酵成分"的营销行为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