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胍
碳酸胍

中文名:碳酸胍
英文名:GUANIDINE CARBON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碳酸胍 (Guanidine Carbonat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
INCI名称: Guanidine Carbonate
化学名: 氨基甲亚胺碳酸盐
分子式: CH₅N₃·H₂CO₃ 或 C₂H₁₀N₆O₃
CAS号: 593-85-1
分子量: 180.15 g/mol
来源与生产
工业级碳酸胍主要通过双氰胺与铵盐在高温下反应合成: (生产工艺:J. Appl. Chem. USSR, 1982)
- 天然存在: 微量存在于甜菜汁等植物中
- 化妆品级制备: 工业级原料经重结晶纯化,严格控制重金属残留 (纯度标准:≥99.5%, USP/FCC)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脱毛剂 | 碱解角蛋白二硫键 (pH≈12.5时) | 强证据 | 使毛发角蛋白溶胀断裂 (体外实验:J Soc Cosmet Chem, 1983) | 2-8% |
pH调节剂 | 提供碱性缓冲体系 (pKa=13.6) | 强证据 | 维持配方pH 10-12.5区间 | 0.5-3%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可能改变角质层脂质排列 | 理论推测 | 体外显示可增加亲水分子透皮率 (离体皮肤模型:Int J Pharm, 1997) | 未确定 |
"皮肤再生" | 缺乏明确机制 | 营销宣称 | 无可靠人体研究支持 (来源:厂商资料)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有机强碱盐 | 碳酸胍本体 | 白色结晶粉末 溶解度:220g/L (20°C) pH (1%): 11.5-12.5 |
主要活性物 |
水解产物 | 胍基阳离子 (CH₆N₃⁺) |
高反应性亲核基团 pKa=13.6 |
碱解作用核心 |
副产物控制 | 双氰胺残留 | 限值≤0.1% 潜在致敏物 |
质量关键指标 (标准:ISO 18416:2015)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化学脱毛产品:膏/霜/液剂型(与硫醇类协同)
- 染发剂:碱性增效剂(替代氨水减轻气味)
- 清洁产品:高pH值清洁剂(工业用)
协同成分系统
- 脱毛增效:
- 钙氢氧化物(维持碱性环境)
- 巯基乙酸(还原二硫键)
- 稳定性调节:
- 山梨醇(抑制结晶)
- EDTA二钠(螯合金属离子)
配方技术要点
需控制pH≤12.5以避免角质层过度损伤 (安全性依据:CIR评估报告)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浓度≤8%(脱毛产品) (CIR Expert Panel, 2016)
- 急性毒性:LD50(大鼠口服)=>2,000 mg/kg
潜在风险
- 皮肤刺激性:浓度>5%可能致红斑 (人体斑贴试验:Dermatitis, 2008)
- 眼部风险:强碱性可致角膜损伤
- 禁忌症:
- 破损皮肤
- 敏感性皮肤(罗斯acea,湿疹)
使用规范
停留时间限制:通常≤15分钟(脱毛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分布
- 核心领域:脱毛产品(占应用量85%)
- 新兴领域:无氨染发剂(替代度约12%)
- 宣称趋势:"植物碱性成分"存在误导风险 (监管警示:FDA Warning Letter, 2021)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天然来源=绝对安全"(忽视pH风险)
- "居家延长使用时间效果更好"(增加刺激风险)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明确功效:高效化学脱毛剂核心碱性成分
- 独特优势:较氨水更温和的气味特性
- 风险控制点:浓度与接触时间的精准控制
研究与发展方向
- 缓释技术:微胶囊化降低刺激性
- 生物降解性评估:环境累积影响研究不足 (知识缺口:Ecotoxicol Environ Saf, 2020)
- 透皮促进机制:需更多体内研究验证
专家建议
严格遵循限用浓度和接触时间规范,避免夸大非核心功效宣称, 敏感肌人群建议预先进行皮肤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