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

中文名:碳酸氢钠
英文名:SODIUM BICARBON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酸碱调节
成分详细分析
碳酸氢钠 (Sodium Bicarbonat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Sodium Bicarbonate
化学名:碳酸氢钠 | CAS号:144-55-8
分子式:NaHCO₃ | 分子量:84.01 g/mol
天然来源与生产
- 天然来源:天然矿物(纳石盐),部分生物合成(某些藻类及盐湖微生物)
- 工业制备:索尔维法(氨碱法)或侯氏制碱法,通过氯化钠、氨和二氧化碳反应制得
- 纯度标准:化妆品级要求重金属残留<10ppm,砷<3ppm(参考:USP/FCC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pH调节剂 | 通过HCO₃⁻/CO₂缓冲系统维持配方pH 7.5-8.5,中和酸性成分 | ★★★★☆ (机制明确) |
0.5-1%水溶液pH≈8.3,可有效稳定含酸性活性物(如AHA)配方 (来源:J. Soc. Cosmet. Chem.) | 0.1-2% |
温和去角质 | 物理摩擦去除角质细胞(磨砂剂形态),碱性环境软化角质层 | ★★☆☆☆ (有限临床) |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可降低角质层粘连(浓度>5%)(来源:体外研究) | 5-20% |
控油/收敛毛孔(厂商宣称) | 推测通过碱性中和皮脂酸性,暂时性改变皮脂流动性 | ★☆☆☆☆ (缺乏证据) |
注:无临床研究支持其调节皮脂分泌功效,效果可能源于配方中的其他活性物 | N/A |
发泡增强剂 | 与脂肪酸反应生成皂基(C12-C18),降低表面张力 | ★★★★☆ (机制明确) |
与月桂酸协同可使泡沫体积增加40%(浓度比1:2)(来源:Tenside Surf. Det.) | 0.5-3%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配方功能 |
---|---|---|---|
无机缓冲盐 | 碳酸氢钠 (NaHCO₃) | 白色结晶粉末 | 水溶性:9.6g/100mL (20°C) | pKa=10.3 | pH缓冲体系核心成分 |
反应产物 | 碳酸钠 (Na₂CO₃) | *注:高温(>50°C)或长期储存分解产物 | 强碱性物质,可能导致pH漂移 |
离子组分 | 钠离子 (Na⁺) 碳酸氢根 (HCO₃⁻) |
电解质 | 参与皮肤离子通道调节 | 影响配方渗透压(~1000mOsm/kg)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洁面产品:沐浴露/洗发水(发泡剂)、牙膏(研磨剂)
- 局部护理:足部去角质膏、止汗剂辅助成分
- DIY面膜:常与苹果醋/柠檬汁混合(酸碱反应生成CO₂)
协同增效组合
- 脂肪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生成表面活性剂增强清洁力(反应式:R-COOH + NaHCO₃ → R-COO⁻Na⁺ + H₂O + CO₂)
- 过氧化物(过氧化脲):牙科漂白剂中作为碱性载体提高氧化效率(pH>8时活性增强)
- 黏土(高岭土/膨润土):提升吸附性清洁面膜的离子强度
配伍禁忌
- 酸性成分(维生素C/果酸):立即中和反应导致配方失效并产气
- 铝盐(止汗剂):碱性环境促使Al³⁺水解生成沉淀
- 阳离子表活:与阴离子生成不溶性盐(如与Cetrimonium chloride)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最高浓度20%于冲洗型产品)(CIR 2016 Final Report)
- 致敏性:极低(无致敏案例报告)
- 眼刺激性:高(pH>8.5溶液可损伤角膜)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油性/中性皮肤(短期接触) | 健康头皮
- 慎用:
- 敏感性皮肤(碱性破坏屏障)(TEWL值升高15% in vivo)
- 湿疹/皮炎(高渗透压加重刺激)
- 染烫后头发(碱性加速染料流失)
使用风险警示
- 长期高浓度接触:破坏皮肤酸性屏障(pH>7持续4小时可抑制抗菌肽表达)
- 吸入风险:粉末制剂可能引发呼吸道刺激(粒径>10μm)
- 配伍反应:与酸混合产生CO₂致包装胀罐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大众市场:平价洁面/沐浴产品(占比>70%)
- 天然概念:"小苏打"营销标签(实际为合成来源)
- 新兴应用:发酵护肤品(pH稳定剂)
消费者认知偏差
- "深层排毒"(缺乏科学依据)
- "替代药物治痤疮"(可能加重炎症)
- 误用风险:DIY面膜频率>2次/周导致屏障受损
监管动态
欧盟SCCS建议避免在口腔黏膜停留产品中使用(浓度>1%),因高渗环境可能引发细胞脱水(SCCS/1613/19)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优势:安全经济的pH缓冲剂/发泡增强剂 | 冲洗类产品最佳应用场景
- 局限:驻留型产品适用性低 | 功效单一(非活性成分)
- 不可替代性:特定发泡体系(天然皂基)必需组分
研究趋势
- 透皮递送研究:利用CO₂生成暂时性增加角质层通透性(体外数据支持)
- 绿色配方:替代有机胺类缓冲剂(如TEA)降低生态毒性
- 微生物组影响:碱性环境对皮肤菌群平衡的长期效应需验证
应用建议
推荐作为冲洗型洁肤产品的辅助成分(浓度1-5%),避免在驻留型产品中与活性酸配伍。敏感肌配方建议添加缓冲配对物(如柠檬酸)控制最终pH<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