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G-17-丁醇聚醚-17
PPG-17-丁醇聚醚-17

中文名:PPG-17-丁醇聚醚-17
英文名:PPG-17-BUTETH-17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PPG-17-丁醇聚醚-17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PPG-17-丁醇聚醚-17 (INCI: PPG-17 Butyl Ether-17) 属于聚丙二醇(PPG)醚类化合物,是一种非离子型合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来源与制备
- 合成来源:通过丙二醇(PO)与丁醇在碱性催化剂下开环聚合反应制备 (参考:Synthetic Polymer Chemistry, 2018)
- 分子量控制:数字"17"表示平均聚合度,直接影响其水溶性与油溶性平衡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
溶剂与增溶 | 通过醚键与羟基形成氢键网络,增强非极性成分的溶解性 | ★★★★☆ (充分证实) | 在5-15%浓度下可显著提升精油类成分的配方稳定性 (依据:J. Cosmet. Sci., 2015) |
肤感调节 | 降低配方黏腻感,通过分子链柔性调节铺展性 | ★★★☆☆ (多篇文献支持) | 与硅油复配时能产生独特的"丝绒"触感 注:机制研究主要基于流变学模型 |
"保湿屏障修复" | 暂未发现直接证据支持其参与角质层脂质重组 | ★☆☆☆☆ (厂商宣称) | *注:此宣称可能源于其与保湿剂的协同效应*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结构 | 基本性质 |
---|---|---|
聚丙二醇醚 | C4H9O-(C3H6O)17-H | 平均分子量≈1100Da,HLB值8-10 |
末端修饰 | 丁醇基团 | 提供适度亲油性,降低皮肤刺激性 |
关键结构特征
- 醚键密度:每单元含1个醚键,影响其极性
- 分子量分布:多分散指数(PDI)通常为1.1-1.3 (来源:GPC分析数据)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卸妆产品:与异十六烷复配增强溶解力
- 防晒乳液:调节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的结晶倾向
增效组合
协同成分 | 作用原理 | 最佳比例 |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 降低体系表面张力 | 1:2-1:4 |
甘油 | 形成三维溶剂网络 | 1:1 |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LD50>2000mg/kg (经皮,兔)
- 眼刺激性:未稀释状态下可能引起轻微刺激 (依据:CIR评估报告)
使用限制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但建议浓度≤20% 注:实际配方中通常使用3-8%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分布
- 主要出现在中高端护肤油和妆前乳配方中
- 常被宣传为"创新型溶剂",但实际应用已有20年历史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多功能配方助剂,PPG-17-丁醇聚醚-17在溶剂性能和肤感调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其分子量分布控制技术仍有优化空间。未来研究可关注:
- 窄分布PPG醚的制备工艺
- 与生物基原料的兼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