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素磷酸酯钠
核黄素磷酸酯钠

中文名:核黄素磷酸酯钠
英文名:SODIUM RIBOFLAVIN PHOSPH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核黄素磷酸酯钠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Sodium Riboflavin Phosphate (核黄素磷酸酯钠)
CAS号: 130-40-5
化学式: C17H20N4NaO9P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可通过微生物发酵(如Ashbya gossypii)或化学合成获得 (参考:Journal of Industrial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16)
- 化学修饰: 核黄素(维生素B2)的磷酸酯化衍生物,提高水溶性与稳定性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保护 | 作为FAD前体参与谷胱甘肽还原酶系统,中和ROS | 强(体外+人体试验) | 0.1%浓度可降低UV诱导的脂质过氧化达37%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18) | 0.05-0.2% |
能量代谢支持 | 转化为FAD/FMN,促进线粒体电子传递链ATP生成 | 中等(体外研究明确,但皮肤渗透数据有限)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磷酸酯化形式渗透率比核黄素高2.3倍 (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20) | ≥0.1% |
注: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 可能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标志物(如filaggrin) | 弱(仅有体外研究) | 3D表皮模型显示0.05%浓度可增加角质层完整性相关蛋白表达 (来源:厂商提供资料,需谨慎评估)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活性形式 |
---|---|---|---|
维生素B2衍生物 | 核黄素-5'-磷酸钠 | 水溶性(>50g/100mL,25℃),pH稳定性(4-8) | FAD(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
辅酶前体 | 黄素单核苷酸(FMN) | 分子量478.32 g/mol,λmax 445nm(黄色) | FMN依赖性酶(如NADH脱氢酶) |
代谢转化路径
- 皮肤酶解: 磷酸酶去除磷酸基团释放核黄素
- 细胞内转化: 核黄素→FMN→FAD(需ATP参与)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体系: 精华(pH 5-7)、面膜
- 避光包装: 因光敏感性需使用不透明容器
增效组合
- 抗氧化网络: 维生素E(再生氧化态核黄素)、烟酰胺(共同参与能量代谢)
- 屏障修复: 神经酰胺(协同改善经皮水分流失)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CIR评估: 1%浓度以下无刺激性 (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9)
- 皮肤渗透: 角质层滞留率高,系统吸收可忽略
使用注意事项
- 光保护: 配方需含UV吸收剂防止光照降解
- 配伍禁忌: 避免与强还原剂(如高浓度维生素C)直接混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衰线: 常与"细胞能量"概念捆绑
- 专业修护产品: 术后修复类配方(需临床数据支持)
认知误区
- "即时提亮效果" - 实际需持续使用4周以上才可能改善肤色 (注:此宣称常被过度营销)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经证实的抗氧化及能量代谢支持作用,磷酸酯化形式提升生物利用度
未来方向: 需更多人体试验验证其抗衰功效,开发稳定化输送系统(如微胶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