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提取物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提取物

中文名:何首乌提取物
英文名:POLYGONUM MULTIFLORUM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提取物: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INCI名称: POLYGONUM MULTIFLORUM EXTRACT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为蓼科(Polygo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传统用于中医药领域,其根茎为常用提取部位(来源:中国药典2020年版)。
提取工艺与原料形态
- 常见提取方法:水提、乙醇提取、超临界CO2萃取
- 成品形态:通常为棕黄色至褐色粉末或液体,含标准化活性成分
-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二苯乙烯苷(Stilbene glycosides)含量≥5%(参考:化妆品原料标准汇编)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上调SOD、CAT等抗氧化酶表达 | ★★★☆ (体外+动物模型) | 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SG)显示强DPPH清除能力(IC50 12.7μM)(依据:J Ethnopharmacol 2015) | 0.1-1% |
抗衰老 | 抑制MMP-1/3,促进I型胶原合成,延长端粒酶活性 | ★★☆ (体外研究) | 在UVB诱导的HaCaT细胞中降低MMP-1表达40%(注:需更多临床验证) | 未知 |
美白淡斑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竞争性抑制),阻断α-MSH信号传导 | ★★★ (体外+斑马鱼模型) | 乙醇提取物显示酪氨酸酶抑制率(IC50 0.38mg/mL)(依据: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16) | 0.5-2% |
"防脱发" | 推测通过调节5α-还原酶活性,但机制不明 | ★ (传统宣称) | *注:此宣称缺乏现代科学证据支持*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活性 |
---|---|---|---|
二苯乙烯苷类 | TSG(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 | 水溶性,热不稳定(需避光保存) | 抗氧化主力成分,占干重5-10% |
蒽醌类 |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 脂溶性,黄色结晶 | *潜在刺激风险,需控制含量* |
磷脂类 | 卵磷脂、脑磷脂 | 两亲性 | 增强皮肤屏障功能 |
多糖类 | PM-PS-1(中性多糖) | 分子量20-100kDa | 免疫调节,可能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增殖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适应性
- pH稳定性:适宜pH 4-7,碱性环境易导致二苯乙烯苷降解
- 配伍禁忌:避免与高浓度强氧化剂(如过氧化苯甲酰)配伍
增效组合
- 抗氧化协同:维生素E/白藜芦醇 → 提升自由基清除网络效应
- 美白增效:熊果苷/377 → 多通路抑制黑色素生成
- 稳定性保护:乙基己基甘油/EDTA二钠 → 防止活性成分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LD50 >5000mg/kg(大鼠经口,属实际无毒级)(参考:CIR评估报告)
- 皮肤刺激性:1%浓度下未见明显刺激(斑贴试验,n=30)
- 特殊风险:含蒽醌类物质,长期高浓度使用可能致敏(依据:Contact Dermatitis 2018)
适用人群建议
- 推荐:健康肌肤抗氧化护理,色沉改善需求者
- 慎用:敏感肌建议先做局部测试,孕妇避免高浓度使用
- 禁忌:已知对蓼科植物过敏者禁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分布
- 主流应用:抗衰精华(62%)、美白面膜(28%)、洗发产品(10%)(来源:2023年亚太区新品数据)
- 宣称重点:"中药草本"概念占73%,"天然抗氧化"占51%
认知误区
- "何首乌提取物=防脱发" → 缺乏临床证据支持
- "浓度越高越好" → 实际1-3%即可发挥主要功效,高浓度增加刺激风险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何首乌提取物作为多效型天然活性成分,其抗氧化和美白功效具有较充分的研究基础,TSG等标志物可作为质量控制关键指标。
改进方向:需深入开展:①临床功效验证 ②蒽醌类成分的安全阈值研究 ③纳米载体等新型递送技术开发。
未来趋势:与微生物组研究的结合(调节皮肤菌群)可能是突破方向(参考:J Cosmet Dermatol 2022前瞻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