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素四乙酸酯
核黄素四乙酸酯

中文名:核黄素四乙酸酯
英文名:RIBOFLAVIN TETRAACE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核黄素四乙酸酯 (Tetrahexyldecyl Ascorbate)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Tetrahexyldecyl Ascorbate
CAS号: 183476-82-6
化学分类: 维生素C衍生物(脂溶性)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无天然对应物,为全合成化合物 (依据:Merck Index第15版)
- 合成路径: 抗坏血酸与四己基癸醇的酯化反应,需酸催化
- 商业形态: 淡黄色至无色油状液体,溶解度>50% in ethanol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保护 | 转化为抗坏血酸后清除ROS,再生维生素E | ★★★☆ (体外+离体模型) | 在3D皮肤模型中降低UV诱导的MDA水平达62% (参考:J Cosmet Sci. 2018) | 0.5-2% |
胶原合成促进 | 上调I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MMP-1 | ★★★ (体外研究) | 成纤维细胞实验显示1%浓度时胶原产量增加138% (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16) | 1-5% |
美白淡斑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多巴醌形成 | ★★ (体外初步) | 在蘑菇酪氨酸酶模型中IC50=3.2mM,弱于原型VC (注:需更多临床验证)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生物可利用性 |
---|---|---|---|
主活性物 | Tetrahexyldecyl Ascorbate本体 | 分子量:496.73 g/mol,logP≈8.2 | 经表皮渗透率比AA高4-7倍 (参考: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7) |
代谢产物 | 游离抗坏血酸 | 皮肤酯酶水解后释放 | 真皮层检测浓度达12.3μg/cm³ (2%应用)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最佳应用形式
- 油基体系: 无水精华、面油(溶解度高)
- 乳液/霜体: 需配合solubilizer(如PEG-40氢化蓖麻油)
- pH范围: 5.0-7.0(避免酸性环境下过早水解)
已验证协同组合
- 维生素E: 循环再生系统,抗氧化持续时间延长3倍
- 肽类(如Matrixyl): 胶原增效,Synergy评分1.8 (厂商数据)
- 防晒剂(需验证): 理论上有助于稳定但缺乏公开发表数据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最高浓度5%)(依据:2019年评估报告)
- 刺激性: 兔眼测试Draize评分0.3(几乎无刺激)
- 光敏感性: 无(酯化结构稳定)
适用人群
- 敏感肌适用性: 优于原型VC(pH中性)
- 孕妇慎用: 无明确禁忌但缺乏孕期数据
- 禁忌配伍: 避免与高浓度酸类(pH<3)直接混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衰线: 占比78%应用产品 (来源:2022年Mintel数据分析)
- 宣称重点: "稳定VC""无需转化""昼夜可用"
认知误区
- "比原型VC更高效":实际生物活性需考虑水解率(约40-60%)
- "完全不会氧化":虽稳定但仍需避光包装(加速测试显示6月后活性保留87%)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优势
- 出色的渗透性与稳定性平衡
- 多效合一(抗氧化+抗老)证据较充分
未来方向
- 精准递送系统开发:如纳米载体提升水解效率
- 更多临床级功效验证(尤其淡斑效果)
总体评价: 作为第三代VC衍生物,在稳定性与功效间取得了较好平衡,适合作为抗衰老配方核心成分,但需理性看待厂商部分功效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