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胱氨酸盐酸盐
半胱氨酸盐酸盐
中文名:半胱氨酸盐酸盐
英文名:CYSTEINE HCL
别名:盐酸半胱氨酸
安全性:
1
功效:抗氧化剂、皮肤调理剂、头发调理剂
成分简介
半胱氨酸盐酸盐是一种氨基酸衍生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广泛使用。它主要作为抗氧化剂,帮助中和自由基,保护皮肤免受环境损伤,延缓衰老过程。同时,它具有保湿和调理皮肤的作用,能增强皮肤屏障功能,促进修复和舒缓敏感肌肤。在化妆品中,半胱氨酸盐酸盐常用于美白产品,因为它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从而提...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半胱氨酸盐酸盐(L-Cysteine Hydrochloride)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L-Cysteine Hydrochloride
CAS号: 52-89-1
化学式: C3H7NO2S·HCl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动物毛发(如人发、羊毛)水解提取 (注:现代生产多转向合成或发酵法)
- 合成方法: 微生物发酵法(使用大肠杆菌或酵母)(依据:工业微生物学报, 2018)
- 物理形态: 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pH约1.5-2.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氧化 | 直接清除ROS,再生维生素E/谷胱甘肽 | ★★★☆(体外+动物模型) | 在离体皮肤中降低脂质过氧化达67%(参考:J Invest Dermatol, 2015) | 0.5-2% |
| 美白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体转移 | ★★☆(体外研究为主) | 体外显示对酪氨酸酶抑制率约40% (5mM)(注:人体效果需验证) | 1-3% |
| 屏障修复 | 促进角质层内源性蛋白(如兜甲蛋白)合成 | ★★★(临床前研究) | 3周使用后TEWL降低22%(依据:Exp Dermatol, 2019) | 0.5-1.5% |
| 抗衰老 | 厂商宣称通过胶原蛋白刺激 | ★☆(初步证据) | 体外成纤维细胞研究中显示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1.8倍(来源:厂商资料,需独立验证)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渗透性 |
|---|---|---|---|
| 氨基酸衍生物 | L-半胱氨酸盐酸盐 | 分子量157.63 Da,logP=-3.2 | 经皮渗透率约8%/h(Franz cell模型)(参考:Int J Pharm, 2020) |
| 活性代谢产物 | 谷胱甘肽前体 | 在细胞内转化为GSH(还原型谷胱甘肽) | 角质层检测到GSH浓度提升2.3倍(依据: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7) |
稳定性与配伍禁忌
- pH敏感性: 在pH>7时易氧化为胱氨酸
- 光稳定性: 需避光保存(UV照射后活性损失>50%)
- 配伍禁忌: 避免与强氧化剂(如过氧化苯甲酰)、高浓度金属离子共存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精华液/安瓶: 占比1-3%,pH 3.5-5.5
- 美白面膜: 与熊果苷/维生素C衍生物复配
- 护发产品: 修复二硫键(需与还原剂配合)
增效组合
- 抗氧化协同: 维生素E + 半胱氨酸(自由基清除效率提升1.8倍)
- 美白协同: 烟酰胺 + 半胱氨酸(黑素合成抑制率叠加)
- 屏障修复: 神经酰胺 + 半胱氨酸(TEWL改善效果增强)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最高浓度3%)(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刺激性: 酸性条件下可能引起刺痛(建议避免受损皮肤)
- 致敏率: <0.3%(EPIDERM数据库)
适用人群
- 推荐: 暗沉肌、氧化压力肌、屏障受损肌
- 慎用: 对硫过敏者、急性皮炎期
- 孕妇: 无明确禁忌(但缺乏专项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流宣称: "内源性抗氧化"、"源头美白"
- 价格区间: 中高端($30-80/30ml)
- 热门品类: 熬夜精华、肌底液、美白导入液
认知调研
- 消费者知晓率: 34%(2023年亚太调研)
- 功效期待: 美白(62%)>抗氧化(28%)>修复(10%)
- 使用障碍: 气味(硫化物特征气味)、需避光使用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作为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盐酸盐在皮肤抗氧化防御系统和黑素调控中具有明确生物价值,其作为谷胱甘肽前体的角色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依据:Free Radic Biol Med, 2021)
发展瓶颈
- 稳定性挑战: 需开发微囊化或衍生物技术
- 功效验证: 缺乏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
- 原料伦理: 动物来源逐渐被发酵法替代
未来方向
与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如SKQ1)的联合应用、基于AI的个性化浓度推荐系统开发、透皮促进剂优化研究。(注:部分方向处于理论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