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
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

中文名: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
英文名:METHYLENE BIS-BENZOTRIAZOLYL TETRAMETHYLBUTYLPHENOL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防晒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Methylene Bis-Benzotriazolyl Tetramethylbutylphenol (CAS No: 103597-45-1)
商品名称
Tinosorb® M (BASF 注册商品名)
化学分类
有机紫外线吸收剂 - 苯并三唑类衍生物
分子结构特征
对称双苯并三唑结构,含四甲基丁基酚基团,分子量:659 g/mol
原料来源
- 由瑞士汽巴公司(Ciba)首创研发,现属BASF公司专利原料
- 合成来源:有机化学合成产物,无天然来源
- 全球主要生产商:BASF(德国)、MFCI(法国)等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广谱紫外线防护 | 吸收UVB(280-320nm)及UVA(320-400nm),峰值吸收~305nm和~360nm | 强证据 (体外/体内验证) | 可提供>90%的UVA-I(340-400nm)防护 (Diffey, 2009) | 1-5% (常用3%) |
光稳定性 | 分子内氢键结构抵抗光降解,半衰期>50小时(UV照射) | 强证据 | 在SPF产品中保持>95%原始效能(50 MED照射)(Bonda, 2017) | 固有属性 |
抗氧化保护 | 淬灭单线态氧(¹O₂),速率常数2.3×10⁹ M⁻¹s⁻¹ | 中等证据 (体外研究) | 降低UV诱导的脂质过氧化达78%(离体皮肤)(Damiani, 2007) | 2-5% |
抗光老化 | 抑制MMP-1表达,减少胶原降解 | 初步证据 (体外模型) | 抑制UV诱导的成纤维细胞损伤* | 研究浓度1-3% |
蓝光防护 | 吸收400-420nm可见光 | 理论推测* | 注:体外光谱显示部分蓝光吸收能力,临床相关性待验证 | 未确立 |
(依据: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2005;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17)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配方特性 |
---|---|---|---|
主活性分子 | 亚甲基双-苯并三唑基四甲基丁基酚 | 熔点:196-198℃ Log P:~12.5 |
微溶性(水溶度<0.1mg/L) |
结构特征 | 对称双苯并三唑系统 | 分子尺寸:~2nm 共轭π电子系统 |
固态分散使用 |
光物理特性 |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 | 吸收带宽:280-400nm 荧光量子产率低 |
高效无荧光干扰 |
关键化学特性
- 吸收机理:通过苯并三唑基团的π→π*电子跃迁吸收光子
- 稳定性机制:分子内氢键网络耗散能量,避免共价键断裂
- 溶解特性:需表面活性剂分散(粒径200-400nm),配方中呈微晶悬浮态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乳霜、乳液、喷雾(需特殊稳定技术)
- 彩妆产品:粉底液、BB霜(提供高SPF且不易迁移)
- 抗衰老日霜:结合抗氧化剂的光老化防护系统
配方挑战与解决
- 溶解性:需高剪切均质(0.1-0.5%分散剂如丙烯酸酯共聚物)
- 稳定性:pH范围5-8,避免强离子环境导致絮凝
- 感官优化:与油脂搭配减少粉感,建议添加量≤5%
协同增效组合
- UVA防护协同:+ 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 (Tinosorb S) - 扩展至400nm
- 光稳定性提升:+ 奥克立林 - 降低其他UV滤光剂光降解
- 抗氧化网络:+ 维生素E (0.5%) + 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 (0.2%)
(来源:BASF技术文档;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欧盟SCCS:批准最高浓度10% (SCCS/1525/14)
- 美国FDA:非GRASE,需新药申请 (尚未批准)
- CIR:评估安全浓度≤10% (2015)
毒理学特征
- 皮肤渗透率<0.1% (离体皮肤模型)
- 无致突变性 (Ames试验阴性)
- 无光毒性/光致敏性 (人体重复性斑贴试验)
适用人群注意事项
- 敏感肌适用:无刺激性报告,但需避免高浓度(≥8%)配方
- 儿童适用:欧盟批准用于儿童防晒产品
- 孕妇慎用:无致畸数据,建议限制使用浓度≤5%
环境安全性
- 水生态毒性:EC50(藻类)>100mg/L
- 生物降解性:难降解物质(需污水处理)
- 非珊瑚友好:可能干扰珊瑚共生藻光合作用
(参考:SCCS意见书;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防晒及抗光老化产品(单价>$30/50ml)
- "光稳定防晒系统"核心成分
- 敏感肌/儿童适用防晒的差异化成分
宣称趋势
- 科学支持宣称:"广谱UVA/UVB防护"、"12小时光稳定"
- 过度宣称:"全光谱防护"、"修复DNA损伤" - 注:超出实证范围
- 绿色宣称争议:"珊瑚安全" - 需谨慎验证
消费者认知度
- 欧洲/澳洲认知度>40% (因法规批准)
- 美国认知度<15% (FDA未批准)
- 成分党关注点:UVA防护效能(PFA值)、非纳米属性
(来源:Mintel GNPD数据库分析;消费者调研报告2022)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广谱高效性:覆盖临界波长>380nm的UVA防护
- 卓越光稳定性:解决阿伏苯宗等光降解问题
- 安全性记录:20年应用史,不良事件率<0.01%
技术局限
- 配方难度:需特殊分散工艺增加成本
- 感官限制:高浓度时有粉感/增白效果
- 监管差异:未被美、日等主要市场批准
研究前沿
- 微囊化技术:提升溶解性与肤感(粒径<100nm)
- 蓝光防护效能:临床相关性验证(400-420nm)
- 环境降解研究:光催化分解技术开发
发展前景
作为光稳定防晒系统的支柱成分,在追求高SPF+广谱防护趋势中价值凸显。需解决:①美国FDA审批瓶颈 ②环境足迹优化 ③低成本分散技术开发。
(依据:Cosmetics & Toiletries市场分析;防晒技术白皮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