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硫基二乙酸

亚硫基二乙酸

亚硫基二乙酸
中文名:亚硫基二乙酸
英文名:THIODIGLYCOLIC ACID
别名:硫代二乙酸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亚硫基二乙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作为抗氧化剂和皮肤调理剂使用。它能有效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皮肤的损害,从而帮助延缓衰老迹象,如皱纹和松弛。此外,该成分可能具有轻微的保湿和舒缓特性,适用于精华液、面霜等产品,以改善皮肤质地、增强光泽,并提供对抗环境因素的防护。它通常与其他活性成分...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亚硫基二乙酸 (Thiodiglycolic Acid)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Thiodiglycolic Acid (亚硫基二乙酸)

化学名: 2,2'-硫代二乙酸

CAS号: 123-93-2

分子式: C4H6O4S

分子结构: HOOC-CH2-S-CH2-COOH

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

主要来源为化学合成:

  • 硫代乙醇酸与氯乙酸的缩合反应 (有机合成标准方法)
  • 硫化物与氯乙酸的亲核取代反应
  • 不存在显著天然来源,属合成有机硫化合物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化学去角质 羧基基团螯合金属离子,破坏金属蛋白酶活性;弱酸性环境促进角质松动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证据)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0.5-2%浓度可降低角质层粘聚力 (J Cosmet Sci, 2015) 0.5-3%
抗氧化增效 硫醚基团提供电子转移能力,再生氧化态抗氧化剂 ★★☆☆☆ (理论推测为主) 体外实验中协同维生素C提升自由基清除率15-20% (需人体验证) 未确定
"排毒"功效 厂商宣称螯合重金属毒素 ★☆☆☆☆ 无可靠皮肤渗透及螯合作用人体证据 (属营销概念) N/A
详细作用机制解析:

化学去角质机制:亚硫基二乙酸通过羧基(-COOH)与角质层中的钙离子(Ca2+)结合,破坏角质细胞间的离子桥。同时弱酸性(pH 3.5-4.5)环境促进角质层溶胀,降低角质细胞粘附力 (J Invest Dermatol, 2018)

局限性:相比α-羟基酸(AHAs),其角质溶解效率低40-60%,需更高浓度或更长作用时间 (体外渗透研究数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配方影响
有机硫羧酸 亚硫基二乙酸 白色结晶粉末
pKa1=3.2, pKa2=4.1
水溶性: 约15g/100mL(20°C)
需pH缓冲体系
遇铁离子易氧化变色
潜在衍生物 二钠盐形式 pH 7-8溶液
溶解度>50g/100mL
降低刺激性但削弱角质溶解活性

关键化学特性

  • pH依赖性: 最佳活性pH 3.5-4.5 (非解离态比例最高)
  • 热稳定性: 分解温度>150°C,常规配方稳定
  • 氧化敏感性: 硫醚基可氧化为亚砜/砜,需抗氧化剂配伍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化学换肤液 (1.5-3%)
  • 局部去角质精华 (0.5-1.5%)
  • 清洁面膜 (1-2%)
  • 理论适用但少见: 抗痘产品 (pH适配性差)

增效配伍成分

  • 缓冲体系: 柠檬酸盐/乳酸盐 (维持pH 3.5-4.5)
  • 抗氧化剂: 焦亚硫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防氧化变色)
  • 渗透促进剂: 丙二醇/戊二醇 (提升角质层渗透)
  • 舒缓成分: 泛醇/红没药醇 (抵消潜在刺激)

配伍禁忌

  • 阳离子表活: 静电作用导致沉淀
  • 高浓度金属离子: 形成不溶性盐 (尤其Fe3+/Al3+)
  • 强氧化剂: 过氧化苯甲酰/高浓度过氧化氢 (导致硫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状态: 未完成独立评估 (参考硫代乙醇酸数据)
  • 致敏性: 斑贴试验显示<0.3%致敏率 (2%浓度)
  • 光毒性: 无报告 (UV吸收弱)

使用限制与警示

  • 欧盟浓度限值: 未明确规定 (建议≤3%)
  • 中国法规: 允许使用 (2021版目录)
  • 孕妇慎用: 无致畸数据,建议避免高浓度产品

适用肤质与注意事项

  • 最佳适用: 耐受性油皮/混合肌
  • 谨慎使用: 敏感肌/玫瑰痤疮 (需<0.5%浓度)
  • 使用频率: 每周≤3次 (3%浓度产品)
  • 必须防晒: 使用期间SPF≥3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渗透率: <5%去角质产品使用 (远低于果酸/水杨酸)
  • 价格定位: 中高端专业线 ($40-80/30mL精华)
  • 宣称趋势: "温和换肤"+"金属解毒" (后者缺乏证据)

消费者洞察

  • 认知度: 仅12%消费者识别该成分 (2023全球调研)
  • 购买驱动: "敏感肌适用酸类"宣称转化率提升35%
  • 误解风险: 30%用户误认为"天然硫磺衍生物"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与局限

  • 优势: 弱酸性温和去角质,适合部分敏感肌
  • 局限: 功效弱于主流酸类,稳定性挑战显著
  • 安全共识: 2%以下浓度耐受性良好,需更多长期研究

研发方向展望

  • 载体技术: 脂质体包裹提升渗透率
  • 复配体系: 与多羟基酸协同增效研究 (初步体外数据积极)
  • 临床验证: 痤疮/光老化适应症人体试验空缺
  • 绿色合成: 生物酶催化工艺开发中

专家综合建议

作为辅助性温和去角质剂,在2%浓度以下具有合理安全性。其宣称的"排毒"功效缺乏科学依据,不应作为主要功效诉求。未来价值取决于:1)渗透增强技术的突破 2)严谨的人体功效验证 3)氧化稳定性解决方案的开发。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