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二聚亚油醇碳酸酯/碳酸二甲酯共聚物
氢化二聚亚油醇碳酸酯/碳酸二甲酯共聚物

中文名:氢化二聚亚油醇碳酸酯/碳酸二甲酯共聚物
英文名:HYDROGENATED DIMER DILINOLEYL/DIMETHYLCARBONATE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氢化二聚亚油醇碳酸酯/碳酸二甲酯共聚物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Hydrogenated Dimer Dilinoleyl/Dimethyl Carbonate Copolymer
化学分类
合成聚合物(功能性成膜剂)
天然/合成来源
- 完全合成来源:通过化学催化聚合反应制备
- 主要前体:
- 二聚亚油醇(源自植物油氢化改性)
- 碳酸二甲酯(石油衍生物)
商品化形态
- 通常为半固态蜡状物或粘稠液体
- 市售浓度:30-100%活性物含量
- 常见溶剂:异十二烷、环五硅氧烷等挥发性硅油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长效柔焦与填平皱纹 | 在皮肤表面形成连续光学薄膜,通过光折射减少皱纹可见度 | 强(体外+临床评估) | 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可降低皱纹深度达30%(体外模型) | 1-5% |
控油与哑光效果 | 疏水性聚合物网络吸附皮脂,形成多孔透气膜 | 中强(体外+消费者测试) | Sebumeter测试显示4小时控油率45%(n=25) | 2-8% |
防水防转移 | 形成交联疏水屏障,接触角>100° | 强(实验室测试) | 通过ISO11944防水测试(>80%防水保持率) | 3-7% |
增强活性物渗透 | 推测:改变角质层脂质排列,暂时增加渗透性 | 弱(理论推测) | 无直接证据,需更多透皮研究验证 | - |
"刺激胶原再生" | 无已知生物活性机制 | 无证据 | 注:此为营销宣称,缺乏细胞研究支持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氢化二聚亚油醇段 | C36-C40饱和支链烷烃 | 分子量:约550-650Da Log P:>12 |
提供柔韧性、皮肤亲和性、光学修饰 |
碳酸酯连接段 | -O-C(=O)-O- | 极性基团 键角:111° |
影响成膜硬度、耐水性、化学稳定性 |
聚合物骨架 | 无规共聚物 | 平均分子量:50,000-200,000Da PDI:1.8-2.5 |
决定成膜连续性、机械强度、耐摩擦性 |
端基结构 | 羟基/甲氧基 | 占比<5mol% | 影响乳化性能、与硅油相容性 |
关键结构特征
- 氢化程度:>98%饱和(消除氧化不稳定因素)
- 立体构型:无定型结构(提供光学散射能力)
- 热性质:Tg=-15至-5℃(确保室温柔韧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彩妆:粉底液/霜(提升延展性与持妆力)
- 防晒:高SPF产品(增强防水抗汗性)
- 护肤:哑光面霜、妆前乳
- 护发:定型啫喱(提供柔光感)
最佳协同成分
- 挥发性硅油:环五硅氧烷(促进均匀成膜)
- 片状粉体:云母/氮化硼(增强光学柔焦)
- 吸附剂:多孔硅石(协同控油)
- 弹性体:聚硅氧烷-11(提升膜弹性)
配伍禁忌
- 强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导致聚合物析出
- 高极性溶剂:乙醇>30%可能影响成膜完整性
- 结晶蜡类:可能产生相分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皮肤刺激性:兔模型测试显示无刺激(OECD 439)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00)
- 眼刺激性:轻微短暂刺激(建议避免眼周高浓度使用)
- 系统毒性:分子量>500Da,透皮吸收可忽略
适用肤质
- 最佳适用:油性/混合性肌肤
- 谨慎使用:
- 高度敏感肌(需斑贴测试)
- 痤疮活跃期(可能影响毛孔通畅度)
环境安全性
- 生物降解性:低(需污水处理系统拦截)
- 生态毒性:水蚤EC50>100mg/L(低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彩妆核心成分:出现于70%以上长效粉底配方
- 专利情况:Lubrizol(INCI原始专利持有者)
- 替代成分:丙烯酸酯共聚物、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面评价: "磨皮效果"、"抗口罩摩擦"(社交媒体高频词)
- 误解: 常与"硅堵塞毛孔"错误关联(实际无致痘性)
- 清洁需求: 需油类卸妆产品彻底清除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提供卓越的光学修饰与长效持妆能力
- 配伍宽容度显著优于传统成膜剂
- 安全性记录良好(CIR评估通过)
局限性
- 对配方工艺敏感(需特定激活温度)
- 高浓度使用可能影响活性物渗透
- 生物降解性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
- 开发生物基原料替代石油来源碳酸二甲酯
- 分子量精准控制提升成膜均匀性
- 智能响应型聚合物(温/pH敏感)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公开文献及实验室数据,具体配方应用需进行稳定性及功效验证。成分安全数据参考CIR 2019年度评估报告。(来源:J. Cosmet. Sci., 70, 323-334; Cosmetics, 7(2),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