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二聚亚油醇 PEG-44/聚(1,2-丁二醇)-15 二甲醚

氢化二聚亚油醇 PEG-44/聚(1,2-丁二醇)-15 二甲醚

氢化二聚亚油醇 PEG-44/聚(1,2-丁二醇)-15 二甲醚
中文名:氢化二聚亚油醇 PEG-44/聚(1,2-丁二醇)-15 二甲醚
英文名:HYDROGENATED DIMER DILINOLEYL PEG-44/POLY(1,2-BUTANEDIOL)-15 DIMETHYL ETHER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氢化二聚亚油醇 PEG-44/聚(1,2-丁二醇)-15 二甲醚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Hydrogenated Dilinoleyl Alcohol PEG-44/Poly(1,2-Butanediol)-15 Dimethyl Ether

化学分类

  • 复合聚合物表面活性剂:PEG-酯化氢化二聚亚油醇与丁二醇聚醚的混合物
  • CAS号:尚未统一分配(通常作为复合物注册)

原料来源与生产

通过多步合成工艺制备:

  • 二聚亚油酸:源自植物油(大豆/红花油)的亚油酸二聚化反应
  • 氢化:催化加氢饱和双键生成氢化二聚亚油醇
  • PEG化:与44单位环氧乙烷(EO)发生乙氧基化反应
  • 聚醚合成:1,2-丁二醇聚合(n≈15)后二甲醚化封端
  • 最终产物为两种组分的特定比例混合物 (来源:聚合物化学合成文献及供应商技术文件)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液晶层强化界面膜 (实验证实) 临界胶束浓度(CMC) 0.01-0.1%,可稳定>30%油相体系 1-5%
增溶增效 聚醚链形成胶束包封疏水活性物 (物化验证) 对维E/植物甾醇增溶能力>常规PEG-40氢化蓖麻油 0.5-3%
屏障修复 氢化二聚亚油醇结构模拟皮肤脂质 中等(体外+模型)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TEWL降低19±3% (注:需更多人体试验) 未知
抗氧化增效 理论推测通过稳定抗氧化剂分子实现 弱(推测性) 厂商宣称,缺乏独立研究 -
详细机制说明:

该成分通过双亲水结构实现多功能性:PEG-44链提供水溶性及增溶能力,氢化二聚亚油醇的C36支链增强与皮脂相容性,聚丁二醇醚提升低温稳定性。在乳化体系中,分子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氢化二聚亚油醇嵌入油相,PEG链伸入水相,聚醚链调节流变特性 (依据: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氢化二聚亚油醇 PEG-44 C36H71(OCH2CH2)44OH
  • 分子量:≈2200 Da
  • HLB值:14-16(亲水性)
  • 形态:淡黄色蜡状固体
聚(1,2-丁二醇)-15 二甲醚 CH3O[CH2CH(CH3)O]15CH3
  • 分子量:≈900 Da
  • 凝固点:<-20℃
  • 粘度:200-400 cP(25℃)
关键结构特征
  • 乙氧基化度(EO=44):决定水溶性与CMC
  • 氢化二聚体:饱和C36碳链提供空间稳定性
  • 聚丁二醇二甲醚:低冰点溶剂改善低温性能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配方类型

  • O/W乳液:面霜/防晒(用量2-8%)
  • 无水体系:油凝胶/卸妆油(增稠,用量3-10%)
  • 透明凝胶:与卡波姆协同增稠
  • 活性载体:维A/C衍生物增溶

协同增效组合

  • + 甘油硬脂酸酯:强化层状液晶结构,提升保湿性
  •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改善铺展性,降低粘腻感
  • + 植物甾醇:协同增强屏障修复效果
  • + 聚丙烯酸钠:优化流变特性,提供剪切变稀行为

配伍禁忌

高浓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Cetrimonium chloride)可能导致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PEG-75 二聚亚油酸酯相关类别评定为安全(浓度≤25%)(参考:CIR 2016年评估报告)
  • 致痘性:低(comedogenic rating 0-1)
  • 刺激性:兔眼试验未观察到刺激(5%溶液)
  • 1,4-二噁烷风险:乙氧基化工艺残留需监控(建议<10ppm)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推荐:干性/敏感性皮肤(屏障支持)、配方稳定性要求高的产品
  • 谨慎使用:PEG过敏史人群(尽管发生率低)
  • 储存要求:避光密封(防止聚醚链氧化)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衰/修复线:利用"脂质类似物"概念营销
  • 纯净美妆:作为传统乳化剂(如PEG-100硬脂酸酯)替代品
  • 敏感肌专用:强调低刺激性和屏障修复宣称

消费者教育挑战

复杂INCI名称易引发"化学成分恐惧",需解释:

  • 氢化过程消除不饱和键氧化风险
  • PEG分子量>1000 Da时皮肤渗透率极低
  • 与矿物油基乳化剂的性能差异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多功能性:乳化/增溶/润肤三效合一,简化配方架构
  • 低温稳定性:聚丁二醇醚组分防止冷藏结晶
  • 肤感优化:平衡滋润度与清爽感

研究缺口与展望

  • 需深化研究
    • 人体皮肤屏障修复作用的临床验证
    • 不同比例混合物构效关系分析
    • 微塑料问题评估(尽管分子量>500 Da)
  • 创新方向
    • 与仿生脂质(神经酰胺NP)复配体系开发
    • 可持续原料来源(非食品链植物油)

专家建议

在抗衰/屏障修复产品中作为核心乳化架构使用(3-5%),搭配<1%活性成分可实现稳定增效。避免过度营销"抗氧化"等未充分验证的功效,聚焦其经证实的物理化学性能。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