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二牛脂基胺

氢化二牛脂基胺

氢化二牛脂基胺
中文名:氢化二牛脂基胺
英文名:HYDROGENATED DITALLOWAMIN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氢化二牛脂基胺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Dihydrogenated Tallowamine (氢化二牛脂基胺)

化学分类: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来源与生产

  • 主要原料:牛脂(牛/羊动物脂肪)经加氢饱和后与氨反应生成伯胺,再经烷基化制成季铵盐
  • 工业化生产:牛脂脂肪酸 → 氢化 → 胺化 → 季铵化四步合成工艺 (依据:化妆品原料合成技术手册)
  • 形态特征:常温下为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微带特征性胺类气味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静电吸附在带负电的角蛋白表面,形成定向分子膜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头发调理 阳离子头吸附毛鳞片负电荷,疏水尾定向排列形成润滑膜 强效证据 电镜观察证实毛鳞片覆盖率达85%以上,摩擦系数降低40-60%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0.5-2.0%
抗静电 电荷中和降低表面电阻,水分吸附增加导电性 中等证据 可使头发表面电阻从1013Ω降至108Ω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0.8%
"皮肤屏障修复" 理论上可能通过成膜作用减少TEWL 弱证据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5%,但缺乏活体验证 (注:此宣称缺乏可靠人体试验证据)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成分 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氯化铵 分子量:550-650g/mol | HLB值:10-12 | CMC:0.1-0.5mM
脂肪酸组成 C16:0(30%), C18:0(65%), 其他(5%) 碳链长度:C16-C18 | 碘值:<5g I2/100g | 胺值:150-170mg KOH/g
杂质控制 游离胺(<1%) | 亚硝胺(<50ppb) 需严格监控亚硝胺残留 (依据:CIR安全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主要应用:护发素(85%) | 发膜(10%) | 剃须膏(5%)
  • 禁用体系:阴离子体系(产生沉淀)| pH<3酸性环境(胺盐化失效)

协同成分

  • 增效组合
    • + 硅油(二甲基硅氧烷):提升滑度30%+,接触角降低至70°
    • + 多元醇(甘油/丙二醇):降低刺激50%,通过分子间氢键缓冲
  • 对抗组合
    • - 十二烷基硫酸钠:产生絮凝沉淀,完全失活
    • - 高浓度电解质:压缩双电层,吸附率下降4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结论:在冲洗类产品中≤3%浓度使用安全 (参考:CIR 2017最终报告)
  • 急性毒性:LD50(大鼠口服)>2000mg/kg | 兔皮肤刺激指数:4.2/8.0
  • 亚硝胺风险:原料中需控制NDELA<50ppb,配方需避免硝化剂

适用禁忌

  • 适用:健康头皮 | 粗硬发质 | 冲洗型产品
  • 禁忌
    • 破损皮肤(延迟愈合)
    • 敏感肌(致敏率3.2%)(依据:欧洲接触性皮炎学会数据)
    • 驻留型产品(累积刺激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价格定位:$2-3/kg,属低成本调理剂
  • 使用占比:开架护发素使用率约65%,高端产品逐步被酯基季铵盐替代

消费者认知

  • 正面感知:强效柔顺(87%满意度)| 快速抗静电(92%认可)
  • 负面担忧
    • "动物来源"争议(34%回避率)
    • "化学残留"误解(28%担忧)
  • 市场趋势:2020-2025年使用量年降8.7%,转向植物基替代品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优势:高效头发调理剂 | 成本效益突出 | 工艺成熟稳定
  • 局限:刺激风险 | 来源争议 | 配伍限制
  • 安全边界:冲洗型产品≤3% | 严格监控亚硝胺

未来展望

  • 替代技术:棕榈基/椰油基季铵盐(可持续来源) | 酯基季铵盐(低刺激)
  • 改进方向
    • 分子修饰降低CMO/CMI值
    • 微胶囊化控制释放
  • 研究热点:阳离子-阴离子自组装胶束(突破配伍禁忌)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