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坏血酸硫酸酯二钠
抗坏血酸硫酸酯二钠

中文名:抗坏血酸硫酸酯二钠
英文名:DISODIUM ASCORBYL SULF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抗坏血酸硫酸酯二钠(Disodium Ascorbyl Sulfate)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抗坏血酸硫酸酯二钠 (Disodium Ascorbyl Sulfate, INCI名),化学名:L-抗坏血酸-2-硫酸酯二钠盐
来源与制备
- 合成来源:通过抗坏血酸(维生素C)与硫酸化试剂反应后经氢氧化钠中和制得
- 商业化生产:主要采用化学酯化法,需严格控温控压避免降解 (来源:化妆品原料合成工艺手册)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维生素C衍生物,需在皮肤内经酶水解转化为活性抗坏血酸形式发挥作用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18)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防护 | 转化为抗坏血酸后清除ROS,再生维生素E | ★★★☆ (体外/离体皮肤证实) | 在成纤维细胞模型中降低50% UV诱导的脂质过氧化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 1-5% |
胶原蛋白合成促进 | 上调胶原基因表达,抑制MMP-1活性 | ★★☆☆ (体外研究为主) | 在3D皮肤模型中使I型胶原合成增加35% (体外实验数据) | 2-5% |
美白淡斑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黑色素转运 | ★★☆☆ (离体皮肤模型证据) | 在重建表皮模型中减少黑色素体转移20-30% (Preliminary in vitro data) | 3-8% |
抗炎舒缓 | 推测通过清除自由基间接实现 | ★☆☆☆ (理论推测) | 缺乏直接临床证据,机制尚未阐明 | N/A |
注:抗炎舒缓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试验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参数 | 技术说明 |
---|---|---|
分子结构 | C6H6Na2O9S | 维生素C C2位硫酸酯化,双钠盐形式 |
分子量 | 316.16 g/mol | 高于原型VC(176.12 g/mol) |
溶解性 | 水溶性 > 500g/L | pH 6-8时最佳,强酸/碱环境易水解 |
稳定性 | ★★★☆ | 避光保存下12个月保持>90%活性,优于L-抗坏血酸但弱于抗坏血酸葡糖苷 |
透皮特性 | Log P ≈ -3.2 | 高亲水性,依赖被动扩散和角质层酶解转化 |
关键转化途径
- 皮肤酶解:角质层硫酸酯酶 → 游离抗坏血酸
- pH依赖性:在皮肤生理pH(5.5)下转化率约15-25% (参考: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16)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兼容性
- 最佳pH范围:5.0-7.0(超出此范围易水解失效)
- 温度敏感性:避免>45℃长期加热
- 配伍禁忌:高浓度螯合剂(如EDTA>0.3%)降低稳定性
协同增效组合
- 维生素E:再生氧化态VE,构建抗氧化网络
- 烟酰胺:协同抑制黑色素转运,降低色沉
- 硫酸锌:作为酪氨酸酶抑制剂增强美白效果 (专利组合:US2018001506A1)
- 透明质酸:改善透皮输送效率
应用剂型
- 精华液/安瓶(最高效,浓度3-10%)
- 水性凝胶(需避免卡波姆高酸性环境)
- 乳液(需优化油相比例保证溶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上限5% (CIR Final Report, 2019)
- 致敏性:极低(0.01%刺激报告率)
- 光毒性:无报告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适用:
- 敏感肌(pH中性降低刺激)
- 油性皮肤(无致痘性)
- 孕妇(无致畸报告)
- 慎用情况:
- 活动性玫瑰痤疮(高渗透性可能引发短暂刺痒)
- 重度屏障受损(转化效率异常)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核心卖点:"稳定型VC"、"敏感肌适用VC"
- 价格区间:中高端($30-80/30ml)
- 宣称痛点:解决原型VC的刺激、染色、不稳定性问题
认知误区
- 过度宣称:"与纯VC效果完全相同" (实际生物利用度约纯VC的20-30%)
- 概念混淆:与抗坏血酸磷酸酯镁(MAP)功效等同 (透皮率和转化机制存在差异)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稳定性突出:12个月常温保存活性保持率>85%
- 温和性卓越:适用于传统VC不耐受群体
- 配方友好性:高水溶性简化配方开发
技术局限
- 转化效率依赖皮肤酶活性,个体差异大
- 美白效果弱于纯VC及熊果苷等靶向成分
研究趋势
- 递送系统开发:脂质体包裹提升透皮率(实验室阶段)
- 生物转化优化:与特定益生元复配激活皮肤酶活性 (专利:WO2021152580A1)
- 临床证据强化:亟需更多人体试验验证抗老功效
结论:作为稳定型VC衍生物,在温和抗氧化和初级抗老领域具应用价值,但需理性认知其功效强度及转化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