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
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

中文名: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
英文名:ASCORBYL TETRAISOPALMI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 (Ascorbyl Tetraisopalmit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 (INCI: Ascorbyl Tetraisopalmitate)
CAS号: 183476-82-6
分子式: C72H124O12
分子量: 1157.76 g/mol
化学类别与结构特征
维生素C的脂溶性衍生物,由抗坏血酸(维生素C)与四个异棕榈酸(异十六烷酸)基团通过酯键连接而成。核心结构保留抗坏血酸的烯二醇活性基团,侧链为高度分支的脂肪酸链。
来源与制备
- 工业合成:通过抗坏血酸与异棕榈酰氯在碱性催化下酯化反应制备 (来源:专利合成路线 US 5981607)
- 天然存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属完全合成化合物
物理特性
- 外观: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油状液体
- 溶解性:易溶于油相(植物油、硅油、酯类),几乎不溶于水
- 熔点:-20°C至10°C(取决于纯度)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防护 | 清除ROS(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再生维生素E,抑制脂质过氧化 | ★★★★☆ (体外/离体强证据) |
在离体皮肤模型中降低UV诱导的MDA(丙二醛)达68% (J Cosmet Dermatol 2011) | 0.5-3% |
美白淡斑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黑素体成熟,还原已形成的黑色素 | ★★★☆☆ (体外强/人体中等) |
在3%浓度下,8周使90%受试者色斑面积减少 (临床评估报告, 厂商数据) | 1-5% |
胶原合成促进 | 激活胶原基因(COL1A1),抑制MMP-1,增强成纤维细胞活性 | ★★★☆☆ (体外/动物模型) |
使离体皮肤胶原合成提升2.8倍 (Int J Cosmet Sci 2007) | 2-5% |
光保护作用 | 减少UV诱导的DNA损伤(CPD形成),抑制AP-1信号通路 | ★★☆☆☆ (体外证据为主) |
在重建表皮中减少UVB诱导的胸腺嘧啶二聚体达54% (未发表体外研究) | 1-3% |
抗炎修复* | 潜在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释放 | ★☆☆☆☆ (初步研究) |
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显示IL-6抑制活性 (体外初步数据) | 未知 |
*注:抗炎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严格人体临床验证
†注:光保护机制基于体外模型,需更多人体研究确认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关键特征 | 技术意义 |
---|---|---|
分子结构特征 | • 四酯结构(C3/C5/C6位取代) • 异棕榈酸支链(碳链C16) • 保留烯二醇还原基团 |
提供空间位阻保护,降低氧化敏感性 |
稳定性分析 | • 热稳定(<80°C) • 光稳定性:优于抗坏血酸10倍 • pH耐受:3.0-8.0 |
无需严格避光包装,适配广配方pH范围 |
脂溶性特征 | • Log P值:≈12.5 • 极性表面积:140Ų |
优先分配至角质层脂质区域,增强滞留 |
生物转化路径 | • 角质层酯酶水解 • 缓慢释放抗坏血酸 • 部分以完整分子透皮 |
提供持续VC释放,作用时间延长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油基精华(无水配方)
- 水包油乳液/面霜(需优化乳化体系)
- 防晒产品(提升光保护)
- 彩妆底霜(抗氧化稳定)
推荐添加参数
- 有效浓度:1-5%
- 最佳pH范围:4.5-6.5(维持稳定性)
- 热加工温度:<70°C(避免热降解)
协同增效组合
- 维生素E(生育酚):再生氧化态VC,提升脂质过氧化防护 (协同指数>1.5)
- 阿魏酸:稳定VC分子,拓宽紫外线吸收光谱
- 视黄醇衍生物:互补胶原刺激通路(需分时/分区使用)
- 烟酰胺:多靶点抑制黑色素转运
配方注意事项
- 避免与高浓度螯合剂(EDTA>0.5%)合用
- 在皂基体系中可能水解失效
- 需评估与无机防晒剂(氧化锌)的相容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刺激性评估
- 眼刺激:兔眼测试显示轻度刺激(Draize评分1.5/10)
- 皮肤刺激性:HRIPT测试阴性(0.5-5%浓度)
- 敏感性皮肤适用性:优于原型VC(pH中性不刺激)
致敏性与毒性
- 致敏率:<0.3%(欧洲流行病学数据)
- CIR评估:安全浓度上限5% (Int J Toxicol 2018)
- 生殖毒性:无证据显示风险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适用:光老化皮肤、色沉肌、油性肤质(不致粉刺)
- 慎用人群:酯类代谢障碍者(罕见)
- 孕妇使用:无禁忌证据(C类安全评级)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功能性护肤品:定价通常>$80/30ml
- 核心宣称:"稳定型VC"、"油溶性抗氧"、"温和焕亮"
- 竞品定位:替代抗坏血酸磷酸酯镁/抗坏血酸葡糖苷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度:中低(需依赖品牌教育)
- 主要误解:与原型VC功效等同(实际起效更慢)
- 满意度驱动因素:肤感(不粘腻)、无染色衣领问题
代表产品与技术演进
- 标杆产品:Drunk Elephant C-Tango™ 眼霜(5%复合物)
- 技术趋势:微乳化输送系统(提升水溶性配方渗透)
- 新剂型开发:液晶凝胶(稳定+缓释)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总结
- 卓越稳定性:解决原型VC易氧化失活痛点
- 配方宽容度高:适配油基/乳化体系
- 透皮递送优化:脂质层靶向蓄积,缓释作用
技术局限性
- 转化效率瓶颈:皮肤酯酶水解率仅30-40% (离体皮肤模型)
- 高浓度肤感:>3%可能产生油膜感
- 成本因素:原料价格≈$1500/kg(工业级)
未来研究方向
- 酶激活载体:开发响应型纳米载体提升转化率
- 多靶点复合物:与肽类/植物干细胞协同抗老
- 临床证据强化:需更多随机对照试验(RCT)
- 绿色合成路径:生物酶催化替代化学合成 (实验室阶段)
专家结论
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作为第三代维生素C衍生物,通过分子工程平衡了稳定性、透皮性与功效表达。在抗氧化、美白领域具备可靠科学依据,但在胶原再生等抗老宣称需更多人体验证。其脂溶特性扩展了VC在油基配方中的应用场景,成为敏感肌VC替代方案的重要选项。未来技术升级需聚焦生物利用率提升与临床功效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