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坏血酸生育酚马来酸酯

抗坏血酸生育酚马来酸酯

抗坏血酸生育酚马来酸酯
中文名:抗坏血酸生育酚马来酸酯
英文名:ASCORBYL TOCOPHERYL MALEAT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抗氧化

成分详细分析

抗坏血酸生育酚马来酸酯 (Ascorbyl Tocopheryl Maleate)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scorbyl Tocopheryl Maleate

化学分类

  • 复合抗氧化酯:维生素C衍生物(抗坏血酸)与维生素E衍生物(生育酚)通过马来酸桥接的共价复合物
  • 分子式:C33H48O8 (推测结构)

天然来源与合成

自然界中不存在天然形态,完全通过化学合成获得:

  • 前体:L-抗坏血酸(维生素C)、α-生育酚(维生素E)、马来酸酐
  • 合成路径:分步酯化反应,先将马来酸酐与抗坏血酸反应,再与生育酚缩合
  • 纯化:结晶纯化或色谱分离,确保无反应副产物残留 (参考:专利 US 6,239,173 B1)

物理化学特性

  • 外观: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
  • 溶解性:脂溶性(溶于乙醇、丙二醇、植物油),几乎不溶于水
  • 稳定性:显著优于纯抗坏血酸(pH 3-7稳定,光稳定性提高)
  • 熔点:~85-90°C (分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协同抗氧化 双自由基清除机制:
1) 抗坏血酸单元中和水溶性自由基
2) 生育酚单元淬灭脂溶性自由基
3) 马来酸桥增强电子传递效率
⭐⭐⭐⭐☆
(强体外/离体证据)
ORAC值达纯VC的2.8倍;在脂质体模型中抑制脂质过氧化效果优于单用VC/VE (J Cosmet Dermatol 2018;17:436) 0.5-2%
光损伤防护 1) 吸收UVB(290-320nm)
2) 抑制MMP-1/9胶原酶活性
3) 减少CPD(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形成
⭐⭐⭐☆☆
(中等人离体/动物证据)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预处理可减少60% UV诱导的胸腺嘧啶二聚体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2015;31:134) 1-3%
胶原合成促进 1) 激活TGF-β/Smad信号通路
2) 稳定HIF-1α促进脯氨酰羟化酶活性
3) 减少NF-κB介导的胶原降解
⭐⭐⭐☆☆
(体外成纤维细胞证据)
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胶原I合成增加45%(vs对照组) (Int J Cosmet Sci 2016;38:120) 0.1-0.5%
(体外)
提亮肤色 1) 抑制酪氨酸酶糖基化
2) 螯合铜离子降低酪氨酸酶活性
3) 还原已形成的氧化态黑色素
⭐⭐☆☆☆
(有限人体证据)
8周人体试验显示色斑面积减少18.7%(p<0.05) (厂商提供数据,未独立验证) 2-5%
屏障修复强化* 推测机制:
• 上调丝聚蛋白表达
• 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
(理论推测)
仅体外角质形成细胞模型显示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增加 (注:此机制尚未在人体证实) -

*注:屏障修复宣称缺乏高质量人体临床试验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意义
抗坏血酸单元 L-抗坏血酸(维生素C) • 烯二醇结构(还原性)
• pKa=4.2/11.6
提供电子供体能力,中和ROS,再生氧化态生育酚
生育酚单元 α-生育酚(维生素E) • 色满醇环+植基侧链
• 亲脂性
保护细胞膜脂质,终止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
连接桥 马来酸酯 • 顺式丁烯二酸
• 双羧基活性
1) 增强分子稳定性
2) 优化亲水亲油平衡(HLB≈7)
3) 促进透皮吸收
降解产物 • 脱氢抗坏血酸
• 生育酚醌
• 氧化态形式
• 潜在刺激性
需控制配方中含量<0.5%,过量可能引起角质蛋白交联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油基精华:大豆油/角鲨烷基质(溶解性最佳)
  • 水包油乳液:需配合增溶剂(如PEG-40氢化蓖麻油)
  • 无水凝胶:丙二醇+卡波姆体系
  • 防晒产品:与有机防晒剂复配(增强光保护)

pH适配性

最佳作用pH:5.0-6.5(超出此范围易水解失效)

增效协同组合

  • 自由基清除网络增效:
    • 谷胱甘肽(再生抗坏血酸循环)
    • 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物(如L-麦角硫因)
  • 透皮促进组合:
    • 磷脂载体(增加角质层融合)
    • 萜烯类(如d-柠檬烯,增强脂质途径渗透)
  • 光损伤修复协同:
    • DNA修复酶(光解酶)
    •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级: 安全(使用浓度≤3%)(参考:CIR 2019最终报告)
  • 致敏性: 极低(HRIPT试验阳性率<0.3%)
  • 光毒性: 无(3T3 NRU试验阴性)
  • 系统毒性: 经皮吸收率<2%,无全身暴露风险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 避免配伍:
    • 强氧化剂(过氧化苯甲酰)
    • 高浓度铜离子(催化降解)
    • 碱性成分(pH>8导致水解)
  • 敏感肌测试: 初次使用需耳后测试(马来酸可能致敏)
  • 孕妇慎用: 缺乏发育毒性数据

稳定性保障措施

  • 包装:避光真空泵瓶(氧含量<0.5%)
  • 防腐体系: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禁用金属离子螯合剂EDTA)
  • 温度:贮存温度≤30°C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衰精华(单价$80-$150/30ml)
  • 敏弱肌适用VC衍生物(对比原型VC)
  • 日夜兼用抗氧化剂(光稳定性允许日间使用)

宣称热点与争议

  • 有效宣称: "双倍抗氧化力"(ORAC数据支持)
  • 过度宣称: "替代医美填充"(无胶原刺激临床影像学证据)
  • 认知误区: 40%消费者误认为"天然维生素复合物"

消费者满意度

  • 正向反馈:稳定性(89%)、温和性(82%)
  • 负向反馈:起效速度慢(仅34%在4周内感知效果)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 核心优势: 卓越的稳定性与协同抗氧化效能
  • 独特定位: 敏弱肌抗光老化解决方案
  • 配方价值: 简化VC+VE复配的相容性问题

局限性

  • 透皮效率: 分子量较大(596Da),需载体增强递送
  • 功效证据: 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人体试验
  • 成本制约: 原料成本是原型VC的50倍

研究方向

  • 递送系统: 脂质体/纳米乳包裹提升生物利用度
  • 临床验证: 开展12个月胶原密度RCT研究
  • 绿色合成: 开发酶催化工艺替代化学合成

专家结论

抗坏血酸生育酚马来酸酯作为创新型VC-VE复合衍生物,通过分子工程解决了抗氧化剂复配的稳定性难题,在光防护和抗氧化领域具有明确价值。但其抗皱和屏障修复功效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未来突破依赖于递送技术革新和严格的人体功效验证。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