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坏血酸多肽
抗坏血酸多肽

中文名:抗坏血酸多肽
英文名:ASCORBIC ACID POLYPEPTID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美白
成分详细分析
抗坏血酸多肽 (Ascorbyl Tetraisopalmit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身份
抗坏血酸多肽 (INCI: Ascorbyl Tetraisopalmitate),亦称四异棕榈酸抗坏血酸酯,是维生素C(L-抗坏血酸)的脂溶性衍生物。其分子结构由抗坏血酸核心与四个异棕榈酸酯基团结合而成。
来源与制备
通过酯化反应合成:将天然来源的L-抗坏血酸与异棕榈酰氯在惰性溶剂中催化反应,经纯化结晶获得。原料需符合USP/FCC药用级标准(来源:化妆品原料合成专利 US 2016/0129091 A1)。
物理化学特性
- 形态: 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油状液体
- 溶解度: 脂溶性(溶于油脂、乙醇、丙二醇,不溶于水)
- 稳定性: 显著优于原型维C,耐光热(pH 3-8稳定)
- 分子量: 761.15 g/mol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防护 | 中和ROS,再生维生素E,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表达 | ⭐⭐⭐⭐☆ (体外/离体强证据) | 0.5%浓度清除DPPH自由基效率达92%,显著降低UV诱导的脂质过氧化(J Cosmet Dermatol 2018) | 0.1-2% |
胶原合成促进 | 上调I/II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抑制胶原酶(MMP-1)活性 | ⭐⭐⭐☆☆ (体外/人体活检证据) | 3%使用8周使真皮胶原密度增加37.2%(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20) | 1-5% |
亮肤淡斑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黑素体成熟,还原氧化态黑色素 | ⭐⭐⭐☆☆ (体外/有限人体试验) | 2%使用12周改善黄褐斑MASI评分31.5%(Dermatol Ther 2019) | 2-5% |
光损伤修复 | 修复UV诱导的DNA损伤(减少CPD形成),抑制NF-κB炎症通路 | ⭐⭐⭐☆☆ (离体皮肤模型证据) | 在重建人体表皮模型中减少晒伤细胞形成达68%(Exp Dermatol 2017) | 0.5-3% |
透皮吸收优势 | 脂质结构增强角质层渗透,在皮肤内酶解缓释抗坏血酸 | ⭐⭐⭐⭐☆ (放射性示踪研究) | 猪皮透皮率比抗坏血酸高8倍,真皮层浓度维持24h+(Int J Pharm 2015) | N/A |
抗糖化作用 *厂商宣称 | 理论推测抑制AGEs形成 | ⭐☆☆☆☆ (初步体外) | 仅牛血清白蛋白模型显示潜在抑制,缺乏皮肤模型验证(来源:厂商资料)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活性主体 | 四异棕榈酸抗坏血酸酯 | 酯化维C衍生物,分子式 C38H66O10,含四个C16支链 |
关键杂质 | 游离抗坏血酸、异棕榈酸 | 需控制≤0.5%(HPLC检测)(参照ISO 16128天然指数标准) |
代谢产物 | L-抗坏血酸、异棕榈酸 | 皮肤酯酶水解后释放活性维C,半衰期约6-8小时 |
结构特征 | 维C-2位氧酯键 | 保护易氧化基团,维持烯二醇还原能力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类型
- 油基精华(无水配方,浓度3-5%)
- W/O乳液(油相载体,浓度1-3%)
- 纳米乳/脂质体(增强分散性)
- 防晒产品(光保护协同)
增效配伍组合
- 维生素E(生育酚):再生氧化态维E,降低脂质过氧化达89%(协同指数1.8)
- 阿魏酸:提升光稳定性4倍,自由基清除协同效应
- 视黄醇衍生物:时空分离释放(维C日间/维A夜间),减少刺激
- 己基间苯二酚:酪氨酸酶抑制通路互补,亮肤增效
配伍禁忌
- 强酸性环境(pH<3)可能引发酯键水解
- 避免与高浓度金属离子(Fe³⁺/Cu²⁺)直接配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浓度5%)(CIR 2016 Final Report)
- 致敏性:极低(HRIPT测试阴性,n=213)
- 光毒性:无(3T3 NRU光毒试验阴性)
- 孕妇适用:无致畸报告,但缺乏大规模妊娠研究
适用肤质与注意事项
- 最佳适用:干性/熟龄肌(脂质补充优势)
- 慎用情况:脂溢性皮炎活动期(油基可能加重)
- 使用建议:无需建立耐受,但开封后需6个月内用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抗衰/亮肤精华核心成分(均价>$80/30ml)
- 宣称"稳定维C"、"无需转化"、"深层渗透"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比原型维C更高效" → 实际生物利用度约为原型VC的65-80%
- 误区2:"完全不会氧化" → 开封后仍会缓慢降解(年均活性损失15%)
- 误区3:"适合所有油皮" → 脂质基质可能致痘(comedogenic rating 2)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优势总结
- 解决原型维C稳定性与透皮瓶颈的金标准衍生物
- 抗氧化/促胶原合成有较强人体实证
- 广配方兼容性与低刺激性优势
研究缺口与展望
- 需更多长期人体抗衰研究(>24周)
- 探索与新型肽类(如信号肽)的协同机制
- 开发水油双溶衍生物拓展剂型应用
- 深入代谢动力学研究(皮肤层分布定量)
专家建议
推荐作为日间抗氧化防御体系核心成分,配伍防晒产品实现全面光保护。配方中需标注活性物浓度(建议≥2%),并配合稳定性指示剂(如颜色变化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