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坏血酸钙

抗坏血酸钙

抗坏血酸钙
中文名:抗坏血酸钙
英文名:CALCIUM ASCORBATE
别名:钙抗坏血酸、维生素C钙、抗坏血酸钙盐、钙抗坏血酸盐
安全性: 1
功效:抗氧化剂、美白祛斑、抗衰 / 抗皱剂、皮肤调理剂

成分简介

抗坏血酸钙是维生素C的钙盐形式,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作为稳定抗氧化剂和美白成分。其主要作用包括:抗氧化,中和自由基,防止皮肤老化;抑制黑色素生成,提亮肤色并减少色斑;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改善皮肤弹性和减少皱纹;抗炎舒缓,缓解皮肤敏感。由于稳定性高,不易氧化,常被用于精华液、面霜和防晒产品中,以提供长效保护...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抗坏血酸钙(Calcium Ascorbate)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ALCIUM ASCORBATE (CAS号: 5743-27-1)

化学分类

维生素C衍生物(亲水性抗坏血酸盐)

天然来源

  • 非直接天然存在,由抗坏血酸(维生素C)与钙离子中和反应合成
  • 前体物质天然来源:柑橘类水果、浆果、绿叶蔬菜等

物理形态与特性

  • 白色至浅黄色结晶性粉末
  • 水溶性:高(约550g/L,20℃)
  • pH值:中性(6.8-7.4,1%水溶液)
  • 热稳定性:优于纯抗坏血酸(分解温度约2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防护 中和自由基(ROS/RNS),再生维生素E,增强谷胱甘肽系统 ★★★★☆
(强体外证据)
体外实验显示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达92%(5mM)(J Cosmet Dermatol 2018) 0.5-5%
胶原蛋白合成 作为脯氨酰羟化酶和赖氨酰羟化酶辅因子,稳定胶原三螺旋结构 ★★★☆☆
(中等体外证据)
成纤维细胞培养中增加I型胶原合成35-50%(Exp Dermatol 2005) 1-3%
色素沉着改善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黑色素合成通路 ★★☆☆☆
(有限临床证据)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减少UV诱导色素沉着(Pigment Cell Res 2004) 2-5%
皮肤屏障修复
注:主要为厂商宣称
推测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 ★☆☆☆☆
(理论推测)
无直接临床证据 未确定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抗坏血酸钙在皮肤内经磷酸酶水解释放活性抗坏血酸,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 抗氧化:作为电子供体中和超氧阴离子(O₂⁻)、羟基自由基(·OH)、过氧亚硝基(ONOO⁻)
  • 光保护:降低UVB诱导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达68%(Photochem Photobiol 2003)
  • 胶原调节:激活胶原基因启动子,增强mRNA稳定性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皮肤渗透特性
主活性分子 抗坏血酸钙盐 分子量390.3 Da,两亲性结构 角质层渗透率:L-抗坏血酸的25-40%(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01)
分解产物 抗坏血酸 + 钙离子 在生理pH下缓慢释放 真皮层转化率:~15%(体外模型)
相关杂质 脱氢抗坏血酸 氧化产物(<0.5%) 可被皮肤还原酶还原再生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精华液(pH 5.5-7.0)
  • 水包油乳液
  • 凝胶制剂
  • 避用体系:无水油基、强酸性(pH<3.5)配方

增效协同组合

  • 维生素E(生育酚):再生氧化态维生素E,提升光保护能力8倍(J Invest Dermatol 2005)
  • 阿魏酸:提升光稳定性达4倍,协同抗氧化指数1.8
  • 防晒剂(尤其Tinosorb S):减少UV诱导降解
  • 透明质酸:增强水合作用,促进渗透

配方技术要点

  • 需添加螯合剂(EDTA二钠)防止金属催化氧化
  • 建议包装:不透明真空泵/空气隔离瓶
  • 避免与铜/铁离子直接配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浓度5%)(CIR 2016 Final Report)
  • 致敏率:<0.3%(斑贴试验N=1123)
  • 眼刺激性:轻微(兔眼试验)

适用人群

  • 最佳适用:敏感肌(中性pH)、孕妇、玫瑰痤疮患者
  • 慎用情况:重度痤疮活动期(钙离子可能影响锌吸收)
  • 儿童适用性:3岁以上可用(浓度≤2%)

不良反应

  • 罕见轻微刺痛(<1.5%案例)
  • 高浓度(>10%)可能导致暂时性角质染色
  • 无光毒性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核心卖点:"温和型维C"、"敏感肌专用抗氧化剂"
  • 价格区间:中高端($40-80/30ml)
  • 常见组合:屏障修复霜(+神经酰胺)、敏感肌防晒

消费者认知分析

  • 正确认知:低刺激性、不易染黄角质
  • 普遍误解:与纯维C功效等同(实际生物利用度低15-20%)
  • 过度宣称:"替代医学美容疗程"(缺乏证据)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最佳温和性:中性pH,无酸性刺激
  • 优异稳定性:比纯维C货架期延长3-5倍
  • 钙离子协同:潜在屏障支持作用(需更多研究)

主要局限

  • 透皮效率限制:需载体技术增强(脂质体/纳米乳液)
  • 临床数据缺口:缺乏长期抗老人体试验
  • 美白效果:弱于抗坏血酸葡糖苷

研发方向

  • 与四己基癸醇抗坏血酸酯复配提升脂溶性
  • 微胶囊化技术解决透皮难题
  • 钙信号通路在屏障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

结论:作为维生素C衍生物,抗坏血酸钙在敏感肌护理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温和特性与稳定性能满足日常抗氧化需求,但在抗光老化和色素管理方面需结合其他活性成分。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