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甘油-10 山嵛酸酯/二十烷二酸酯

聚甘油-10 山嵛酸酯/二十烷二酸酯

聚甘油-10 山嵛酸酯/二十烷二酸酯
中文名:聚甘油-10 山嵛酸酯/二十烷二酸酯
英文名:POLYGLYCERYL-10 BEHENATE/EICOSADIO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肌肤调理, 乳化剂

成分简介

聚甘油-10 山嵛酸酯/二十烷二酸酯是一种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常用的合成酯类成分,主要作为乳化剂和润肤剂。作为乳化剂,它能有效混合油相和水相,形成稳定的乳液、霜剂或膏体,防止成分分离,确保产品质地均匀。同时,它具有润肤特性,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轻薄的保护膜,锁住水分,减少经皮水分流失,从而提供柔软、光滑...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聚甘油-10 山嵛酸酯/二十烷二酸酯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聚甘油-10 山嵛酸酯/二十烷二酸酯 (Polyglyceryl-10 Behenate/Eicosadioate) 是由聚甘油醚与两种脂肪酸通过酯化反应合成的复合酯类化合物。

原料来源与生产

  • 主要前体物质:甘油(植物来源)、山嵛酸(C22:0,主要从菜籽油/花生油提取)、二十烷二酸(C20二羧酸,通常由发酵法或蓖麻油水解获得)
  • 合成工艺:甘油在碱性催化剂下脱水缩合形成聚甘油-10,再与山嵛酸/二十烷二酸在180-220℃下酯化,经脱色、脱臭精制
  • 物理形态:常温下呈米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熔点范围45-55℃

历史应用背景

作为第三代乳化剂于2000年代初商业化,响应"绿色化学"趋势替代传统PEG类乳化剂,2010年后在高端有机配方中普及 (来源:国际化妆品原料词典第16版)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主乳化功能 通过聚甘油亲水头基(HLB≈8-10)与C22/C20疏水链形成液晶层状结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
(充分证实)
体外研究显示可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升乳液稳定性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8) 1-5%
屏障修复辅助 长链脂肪酸参与神经酰胺代谢,促进板层小体分泌 (注:机制基于离体皮肤模型推论) ★★☆☆☆
(初步证据)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可增加角质层脂质有序度 (Int J Cosmet Sci. 2020) ≥3%
肤感调节 C22/C20链结晶形成"固体脂质网络",提供独特丝绒触感 ★★★☆☆
(模型证实)
质构分析证实熔点与皮温接近,产生"触肤即融"效应 (Cosmetics 2021) 0.5-2%
抗氧化增效 厂商宣称可提升抗氧化剂渗透 (注:此宣称缺乏直接证据) ★☆☆☆☆ 仅见厂商提供数据,无独立文献支持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聚甘油醚 线性/支化聚甘油-10
(平均10个甘油单元)
分子量≈900Da
羟基值320-380mgKOH/g
提供亲水性(HLB≈9),形成水合层稳定乳液
饱和脂肪酸酯 山嵛酸单酯
(C22:0)
碳链长度22
熔点74-78℃
增强乳化稳定性,提供固体脂质骨架
二羧酸酯 二十烷二酸半酯
(C20二羧酸)
含游离羧基
熔点128-131℃
增强界面膜强度,提升耐电解质能力
副产物 聚甘油二酯/三酯
游离甘油
占比<5% 可能影响黏度,需工艺控制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O/W乳液体系: 面霜(3-8%)、防晒(4-6%)、BB霜(2-5%)
  • 无水配方: 固体精华(10-15%)、卸妆膏(12-20%)
  • 特殊体系: 液晶乳化体(与丙烯酸酯/C13-14异链烷烃协同)

增效组合

  • 稳定性提升: + 甘油硬脂酸酯柠檬酸酯 (降低结晶温度)
  • 肤感优化: + 异壬酸异壬酯 (降低黏腻感)
  • 屏障修复: + 植物鞘氨醇/神经酰胺NP (促进脂质组装)

配伍禁忌

强离子体系(pH<3或>10)可能破坏液晶结构,高浓度电解质(>2% NaCl)易导致破乳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CIR 2017最终报告)
  • 致痘性: 兔耳实验0/5(依据:Draelos评估标准)
  • 眼刺激: HET-CAM测试阴性

适用人群注意

  • 最佳适用: 干性至混合肌,屏障受损肌
  • 谨慎使用: 脂溢性皮炎急性期(可能促进马拉色菌繁殖 注:体外研究提示风险)
  • 孕妇: 无明确禁忌

稳定性风险

长期>40℃储存可能导致酯键水解(建议配方pH5-8,添加0.1-0.5%螯合剂)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 $25-45/kg(高端乳化剂)
  • 宣称热点: "天然来源"(实际半合成)、"零PEG"、"敏感肌专用"
  • 应用增长: 2020-2025 CAGR 8.7% (来源:Grand View Research)

消费者认知偏差

  • 误解1: "聚甘油=天然"(实际为合成聚合物)
  • 误解2: 过度期待"修复功效"(本质仍为乳化剂)
  • 认知盲区: 对二十烷二酸来源(常被营销为"植物钻石")缺乏了解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技术优势: 平衡乳化性能与温和性,提供独特固态晶体网络
  • 局限: 高添加量肤感偏厚重,低温稳定性挑战
  • 安全谱: 现有证据支持其在规定浓度(≤10%)下的安全性

研究趋势

  • 结构优化: 开发支链化聚甘油提升低温稳定性
  • 递送应用: 探索其液晶结构对多肽的促渗透作用 (注:处于细胞模型阶段)
  • 可持续性: 开发生物发酵法生产二十烷二酸

应用前景

作为清洁美妆运动下的关键乳化剂,将持续替代PEG衍生物,尤其在固态配方、敏感肌产品领域增长显著。需加强消费者教育防止过度宣称。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