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甘油-10 五异硬脂酸酯

聚甘油-10 五异硬脂酸酯

聚甘油-10 五异硬脂酸酯
中文名:聚甘油-10 五异硬脂酸酯
英文名:POLYGLYCERYL-10 PENTAISOSTEAR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柔润剂, 乳化剂

成分简介

聚甘油-10 五异硬脂酸酯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乳化剂使用。它帮助稳定油性和水性成分的混合,防止分离,从而形成均匀的乳液、乳霜或膏体。此外,这种成分还具有润肤特性,能提升产品的质地,使皮肤感觉柔软光滑,同时改善铺展性和吸收性。它常见于面霜、防晒产品和彩妆中,以增强稳定性和使...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甘油-10 五异硬脂酸酯 (Polyglyceryl-10 Pentaisostear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聚甘油-10 五异硬脂酸酯 (Polyglyceryl-10 Pentaisostearate) 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聚甘油酯类,具体分类为:

  • 化学家族:聚甘油脂肪酸酯 (Polyglyceryl Esters)
  • HLB值:6-8 (中等亲脂性)
  • INCI标准命名:Polyglyceryl-10 Pentaisostearate

原料来源与生产

通过以下工艺合成:

  • 甘油聚合:甘油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脱水缩合形成聚甘油-10 (含约10个甘油单元)
  • 酯化反应:聚甘油与异硬脂酸在高温(180-220°C)下催化酯化
  • 纯化:真空蒸馏去除游离脂肪酸及副产物 (依据:J. Surfact Deterg 2018;21:845–854)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在油水界面形成液晶层状结构,降低界面张力 ★★★☆ (充分证实) 形成稳定的层状液晶相,防止乳液分层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17;159:621-628) 1-5%
肤感调节 降低油相表面张力,促进铺展性 ★★★☆ (充分证实) 显著降低硅油/植物油表面张力(28-32mN/m)(Int J Cosmet Sci 2015;37:217-225) 0.5-3%
保湿辅助 形成亲水膜减少TEWL,非封闭性 ★★☆☆ (间接证据)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8%(厂商数据,需独立验证) 2-8%
抗氧化增效* 可能通过稳定活性成分 ★☆☆☆ (理论推测) 注:缺乏直接证据,基于分子结构推测 -

*标注说明:红色为厂商常见宣称但缺乏直接证据的功效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意义
聚甘油主链 平均10个甘油单元 分子量≈900g/mol,含多羟基 提供亲水端,决定HLB值
酯化脂肪酸 异硬脂酸异构体 (C18) 支链结构,熔点<0°C 提供低温稳定性,降低油腻感
取代度 五酯化 (约50%羟基酯化) 酯化率影响亲水亲油平衡 优化O/W乳化能力
杂质控制 游离甘油<1%,游离酸<0.5% 符合ISO 16128天然指数 减少刺激风险,提高稳定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O/W乳液体系:核心乳化剂(用量2-8%)
  • 防晒产品:稳定无机防晒剂(TiO2/ZnO)
  • 彩妆底妆:改善颜料分散性与铺展性
  • 无水配方:与极性油构建凝胶网络

协同增效组合

  • + 甘油硬脂酸酯:增强液晶结构强度
  •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优化硅油相容性
  • + 卵磷脂:构建仿生层状结构 (J Cosmet Sci 2016;67:1-15)
  • + 透明质酸钠:提升水相增稠效率

配伍禁忌

  • 避免高浓度电解质(>1%):可能破坏乳液结构
  • 慎用强阴离子体系:可能发生电荷中和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聚甘油酯类安全使用浓度≤25% (参考:CIR 2017 Final Report)
  • 致痘性:兔耳试验显示无致痘性(0/5)
  • 眼刺激: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HET-CAM)显示轻微刺激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敏感肌适用性:斑贴试验刺激率<0.5% (厂商临床数据)
  • 痤疮皮肤:推荐用量≤5%(高浓度可能影响毛孔通透性)
  • 孕妇/哺乳期:无系统吸收风险,外用安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宣称热点:"天然来源乳化剂"(符合ISO 16128天然指数)
  • 溢价点:替代传统PEG类乳化剂
  • 市场渗透率:高端药妆/纯净美妆占比>60%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聚甘油=甘油" → 实际为聚合度不同的化合物
  • 误区2:"异硬脂酸=动物来源" → 实际为植物衍生支链酸
  • 正解宣传:通过ECOCERT/COSMOS认证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乳化效率:单乳化剂构建稳定O/W体系
  • 感官特性:提供丝绸质感且无粘腻残留
  • 配伍宽容度:兼容硅油/植物油/活性成分

研究局限与发展方向

  • 未解问题:在皮肤微生态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 创新方向
    • 与益生元复配研究
    • 响应型智能乳化体系开发
  • 可持续性提升:生物催化法降低生产能耗 (Green Chem 2021;23:3028-3039)

应用前景

作为新一代多功能乳化剂,在无水配方、防晒增效及活性物递送系统中有显著技术优势,需加强:

  • 透皮行为研究
  • 长期使用生态毒性评估
  • 仿生结构精准调控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