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甘油-10 五油酸酯
聚甘油-10 五油酸酯
中文名:聚甘油-10 五油酸酯
英文名:POLYGLYCERYL-10 PENTAOLE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乳化剂
成分简介
聚甘油-10 五油酸酯是一种常见的化妆品成分,主要作为乳化剂和润肤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它帮助稳定油水混合物,防止乳液或霜体分离,同时提供柔软和光滑的肤感,改善产品质地。此外,它可能具有轻微的保湿作用,增强皮肤屏障功能。这种成分通常温和,适合多种皮肤类型,包括敏感肌,能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和稳定性。
成分详细分析
聚甘油-10 五油酸酯 (Polyglyceryl-10 Pentaole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olyglyceryl-10 Pentaoleate
化学分类: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聚甘油酯类乳化剂
来源与制备
- 原料来源: 由植物源性甘油与油酸经酯化反应合成 (来源:化妆品原料供应商技术文档)
- 甘油来源: 通常来自棕榈油、菜籽油或大豆油氢解
- 油酸来源: 主要从橄榄油、葵花籽油中提取
- 合成工艺: 甘油在碱性催化剂下聚合生成聚甘油,再与油酸进行酯化反应,经纯化去除副产物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基于分子结构特性的多效性成分: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乳化稳定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液晶层增强界面膜强度 | ★★★★☆ (充分证实) | 在O/W乳液中形成层状液晶结构,提升体系稳定性 (依据:Colloids Surf B. 2018) | 1-5% |
| 润肤剂 | 油酸链填充角质层脂质间隙,聚甘油极性头结合水分子 | ★★★☆☆ (多项体外/离体证实) |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8.7% (依据:J Cosmet Sci. 2020) | 0.5-3% |
| 增溶能力 | 形成胶束包封非极性活性物 | ★★★☆☆ (实验室证实) | 对维生素E的增溶能力达15mg/g (来源:供应商测试数据) | 0.2-1% |
| "屏障修复" | 可能通过调节板层小体分泌 | ★☆☆☆☆ (理论推测) | 体外研究显示促进角质形成细胞脂质合成基因表达 (注:缺乏临床验证)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 主结构 | 聚甘油-10 酯化物 | 聚合度n=10的甘油聚合物,含5个油酸酯基团 |
| 亲水基团 | 游离羟基 | HLB值≈8-10(中等亲水),每个分子含15-20个游离-OH |
| 疏水基团 | 油酸(C18:1)链 | 顺式双键提供分子弯曲性,熔点13℃ |
| 分子量 | ≈1500-1800 Da | 多分散指数(PDI)≈1.2 |
| 关键杂质 | 游离甘油/聚甘油 | 残留量<3%,游离油酸<1% (依据:IFRA标准)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O/W乳液:与阴离子乳化剂协同稳定体系
- 防晒产品:提升二氧化钛分散性
- 卸妆产品:与辛酸/癸酸甘油酯协同增强清洁力
- 精华液:增溶脂溶性活性成分
增效组合
- + 卵磷脂:形成复合胶束增强活性物渗透
- + 甘油:通过水合作用强化润肤效果
- + 硅弹性体:改善铺展性和哑光肤感
- + 硬脂酸:提升乳液结晶稳定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安全)(参考:CIR 2017聚甘油酯评估)
- 致痘性: 低风险(0-1/5)(依据:兔耳试验阴性)
- 眼刺激: 未稀释时可能致敏(建议用量<5%)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 干性/成熟肌肤 • 敏感性肌肤(经测试)
- 谨慎使用: 油性痤疮肌(高浓度可能致痘)
- 禁忌: 明确油酸过敏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宣称重点: "天然来源乳化剂"、"温和清洁"、"多重功效"
- 价格区间: 中高端($25-80/kg)
- 应用增长点: 纯素化妆品 • 无水配方 • 敏感肌专属线
认知误区
- "完全天然":实际为半合成衍生物 (需工艺加工)
- "无致痘风险":对油痘肌仍存在潜在风险
- "屏障修复":过度解读体外研究数据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卓越的乳化稳定性与肤感平衡能力
- 宽pH耐受性(3-10)
- 生物降解性优于传统PEG类乳化剂
研究缺口与展望
- 临床验证: 需人体试验证实屏障修复功能
- 微乳化应用: 探索在纳米载体系统的应用潜力
- 绿色工艺: 开发生物酶催化合成路径
结论: 聚甘油-10 五油酸酯作为多功能乳化剂,在配方稳定性和肤感调节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需理性看待其功效宣称,尤其关于"屏障修复"的生物学效应仍需严谨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