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低芥酸菜子油

氢化低芥酸菜子油

氢化低芥酸菜子油
中文名:氢化低芥酸菜子油
英文名:HYDROGENATED CANOLA OIL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氢化低芥酸菜子油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定义

氢化低芥酸菜子油 (Hydrogenated Low Erucic Acid Rapeseed Oil) 是通过催化加氢工艺改性的植物油,显著降低不饱和度,提升氧化稳定性。

植物来源与加工

原料来源于芸薹属植物 (Brassica napusBrassica rapa) 的改良品种,其芥酸含量被严格控制在<2% (传统品种含20-50%芥酸)。加工流程:

  • 压榨/萃取:机械压榨或溶剂提取原油
  • 精炼:脱胶、脱酸、脱色、脱臭
  • 氢化:镍催化下通入氢气,使部分双键饱和
  • 分提:分离不同熔点的甘油三酯组分 (选择性步骤)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屏障修复与保湿 在角质层形成疏水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补充细胞间脂质 强 (临床验证) 氢化提高熔点使其在皮肤温度下形成半固态保护膜 (Draelos, 2018) 5-20%
润肤/柔肤 填充角质层缺损,平滑皮肤微纹理 强 (体外/临床) C16-18脂肪酸比例接近皮脂,增强相容性 (Loden, 2003) 3-15%
抗氧化辅助 减少不饱和键降低氧化应激;保护其他活性成分 中等 (体外研究) 氢化使碘值降至<10,稳定性提升4倍 vs 未氢化油 (Firestone, 2006) 作为载体基质
"抗衰老" 间接通过屏障支持实现 弱 (理论推测) 注:无直接证据表明影响胶原代谢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与功能
甘油三酯 (主要成分>95%) 三硬脂酸甘油酯
棕榈酸-油酸-硬脂酸甘油酯
熔点范围40-45℃;提供结构稳定性和延展性
游离脂肪酸 硬脂酸(C18:0)
棕榈酸(C16:0)
含量<2%;影响膏体硬度和乳化特性
植物甾醇 菜油甾醇
β-谷甾醇
含量0.1-0.5%;增强屏障修复功能 (Lin et al., 2018)
微量成分 生育酚
角鲨烯衍生物
氢化后残留量低;提供微弱抗氧化性

脂肪酸组成特征

  • 饱和脂肪酸:60-70% (主要为C18:0)
  • 单不饱和脂肪酸:25-35% (主要为C18:1)
  • 多不饱和脂肪酸:<5% (氢化后显著降低)
  • 芥酸(C22:1):<2% (法规限定值)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膏霜/乳液:作为主要油相 (用量10-25%)
  • 唇部产品:提供结构支撑 (熔点接近体温)
  • 彩妆底基:粉体分散介质
  • 皂类:提高硬度和耐用性

增效协同组合

  • + 神经酰胺:促进脂质层状结构重组 (协同降低TEWL 30%)
  • + 硅弹性体:改善铺展性与清爽度
  • + 矿脂:增强封闭性,适合极干燥皮肤
  • + 抗氧化剂:保护维C/维E等不稳定成分

配方注意事项

氢化程度影响结晶行为:部分氢化产物可能含微量反式脂肪酸(通常<1%),全氢化产物则形成β'晶型有利膏体细腻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浓度≤25%) (CIR, 2016)
  • 致痘性:低 (comedogenicity rating 1-2)
  • 致敏性:极低 (芥酸控制+氢化降低蛋白残留)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干性/极干性皮肤,屏障受损皮肤,老年人
  • 慎用:油性痤疮肌 (高浓度可能致痘)
  • 禁忌十字花科植物过敏者 (罕见)

稳定性考量

氧化稳定性(OSI)>150hrs,但需避光保存防止光氧化,建议配合抗氧化剂如BHT(0.01-0.1%)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较乳木果油/霍霍巴油成本低30-50%
  • 宣称重点:"24小时保湿"、"修复屏障"、"纯素来源"
  • 常见品类:药妆修复霜、护手霜、润唇膏

消费者认知分析

正面认知:天然来源(76%)、温和性(68%)、性价比(82%) (2023消费者调研,n=1200)
认知误区:27%消费者误认为"氢化=含反式脂肪",需品牌教育澄清工艺差异。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卓越的屏障支持:通过物理阻隔和脂质补充双重机制
  • 配方多功能性:宽范围熔点和结晶特性
  • 成本效益优势:高性能植物油替代品

未来发展方向

  • 绿色氢化技术:开发无镍催化剂体系
  • 分提技术优化:获取特定熔点的功能组分
  • 临床证据强化:针对特应性皮炎的干预研究
  • 注:生物工程油菜品种可能进一步降低致敏蛋白残留

专家建议

推荐在修复类产品中以15-20%浓度使用,配合神经酰胺(0.5-1.5%)可显著提升临床效果;避免与高浓度维A醇配伍以防结晶破坏。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