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
氨

中文名:氨
英文名:AMMONIA
别名:无
安全性:
26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氨(Ammonia)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Ammonia
化学式: NH3
CAS号: 7664-41-7
来源与工业制备
- 天然来源: 微量存在于人体代谢产物及环境中 (如尿液分解)。
- 工业合成: 主要通过哈伯法(Haber-Bosch process)从氮气和氢气反应制得。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功效与科学依据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pH调节 | 作为碱性物质中和酸性成分,维持配方稳定性 | 强 (基础化学原理) | 广泛用于染发剂等需高pH环境的产品 | 0.1-1% |
角质软化 | 理论上可通过破坏角蛋白二硫键弱化角质层 | 弱 (体外模型推测) | 无直接人体试验证据 | 未知 |
“深层清洁” | 厂商宣称其能增强去污力 | 无可靠证据 (来源:厂商资料) | 可能源于其碱性导致的脂质溶解 | 不推荐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无机碱 | 氨水(NH4OH) | 易挥发,pH≈11(1%水溶液) |
衍生物 | 铵盐(如氯化铵) | 降低刺激性,维持碱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染发剂: 与氧化剂配合打开毛鳞片 (浓度可达1.5%)
- 永久性烫发液: 破坏二硫键重组发型
协同成分
- 单乙醇胺(MEA): 替代部分氨以减少刺激性
- 脂肪酸盐: 缓冲碱性冲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因素
- 刺激性: 可能引发红斑、灼伤 (尤其破损皮肤)
- 呼吸道危害: 挥发气体导致咳嗽/窒息
监管限用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染发剂中最大浓度6%(以NH3计)(2022年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类型分布
- 专业沙龙染发产品(高浓度)
- “氨-free”宣称的家用染发剂 (实际多含替代碱剂)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无可替代的染发剂pH调节剂,但需严格管控浓度。
未来趋势: 开发缓释氨技术或更安全的碱剂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