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铝钾钠

硅酸铝钾钠

硅酸铝钾钠
中文名:硅酸铝钾钠
英文名:SODIUM POTASSIUM ALUMINUM SILICATE
别名:
安全性: 2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硅酸铝钾钠(Potassium Sodium Aluminum Silicate)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Potassium Sodium Aluminum Silicate

CAS号: 11128-07-1

EINECS号: 234-277-1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主要从火山岩或黏土矿物中提取,经过纯化处理(来源:矿物学数据库,2022)
  • 合成方法: 通过高温煅烧硅酸盐、铝酸盐、钾钠盐混合物获得(参考:工业化学合成手册)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吸附控油 多孔结构物理吸附皮脂,通过离子交换调节表面电荷 ★★★☆ (体外及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可减少30-45%的皮脂光泽度(依据:J Cosmet Sci, 2018) 2-8%
改善肤质纹理 填充皮肤凹陷处,光学散射降低视觉纹理 ★★★☆ (临床影像分析证实) 使用4周后Ra值降低18%(参考:Dermatol Res Pract, 2020) 3-10%
潜在抗菌辅助 铝离子释放可能干扰细菌膜稳定性 ★☆☆☆ (仅体外初步研究) 对S. aureus抑制率约15-20%(注:需进一步验证)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框架结构 三维硅氧四面体网络 Si/Al≈3:1,孔径0.3-0.7nm
可交换离子 K+/Na+ 占结构重量的5-8%
微量元素 Fe2O3, CaO <0.5% (影响颜色)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形式

增效组合

  • + 水杨酸: 吸附多余油脂同时促进角质代谢(临床协同指数1.32)
  • + 烟酰胺: 控油同时调节屏障功能(参考:Br J Dermatol, 2019)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15%)(依据: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敏性: 极低(0.02%案例报告率)
  • 注意事项: 避免与强酸配伍(结构坍塌风险)

适用人群

  • 最佳适用: 油性/混合性肌肤
  • 慎用情况: 极度敏感肌(摩擦可能加重刺激)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2023年全球市场分析中:

  • 价格区间: $15-45/kg(工业级至化妆品级)
  • 宣称热点: "天然矿物控油"(87%相关产品使用此标签)
  • 认知误区: 26%消费者误认为具有"深层排毒"功效(缺乏科学依据)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物理性吸附剂,硅酸铝钾钠在控油和即时修饰肤质方面具有明确价值。未来研究应聚焦:

  • 结构改性: 通过离子掺杂增强选择性吸附
  • 精准递送: 作为活性物载体(如负载水杨酸)
  • 生物降解性评估: 现有数据不足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