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石蜡

氯化石蜡

氯化石蜡
中文名:氯化石蜡
英文名:CHLORINATED PARAFFIN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增稠剂

成分简介

氯化石蜡是一种由石蜡经氯化反应合成的化学物质,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增稠剂、乳化剂和成膜剂。它能帮助产品形成稳定的质地,增加粘度,提升防水和持久性,常见于口红、睫毛膏和某些乳液等产品中,以增强光泽和附着力。然而,由于潜在皮肤刺激风险和环境影响,其使用受到一些地区法规限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时注意成分...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分析报告:氯化石蜡 (Chlorinated Paraffins)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INCI名称: Chlorinated Paraffins

化学类别: 卤代烃类化合物

CAS号: 63449-39-8(短链),106232-86-4(中链),85535-84-8(长链)

来源与生产

通过直链烷烃(石蜡)与氯气在光照或热催化下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制得,反应式:

CnH2n+2 + Cl2 → CnH(2n+2)-xClx + HCl

根据碳链长度和氯化度分为三类:

  • SCCPs:短链氯化石蜡 (C10-13,含氯量40-70%)
  • MCCPs:中链氯化石蜡 (C14-17)
  • LCCPs:长链氯化石蜡 (C>17)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化学品安全方案,202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增塑剂/成膜剂 分子插入聚合物链间,降低分子间作用力,增强产品柔韧性 在指甲油中提升膜柔韧性约40%(vs无增塑剂) 3-10%
粘度调节剂 通过分子间范德华力增加体系内摩擦阻力 在唇膏中可提升稠度指数2-3倍 1-5%
阻燃功能 受热分解产生HCl气体,稀释氧气并形成炭化层 在发胶中使燃烧时间延长30-50% 5-15%
"保湿锁水" 推测通过成膜作用减少TEWL 极低 无直接人体功效数据支持 N/A

(注:红色标注功效为厂商宣称但缺乏可靠人体试验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化妆品应用特性
短链氯化石蜡
(SCCPs)
C10-13H18-24Cl4-8 粘度低,挥发性较高 全球多数地区禁用
中链氯化石蜡
(MCCPs)
C14-17H26-30Cl5-9 中等粘度,热稳定性较好 主要增塑剂,限用领域
长链氯化石蜡
(LCCPs)
C>17H>30Cl>6 高粘度,低挥发性 粘度调节主力,监管较宽松

关键化学特性

  • 分子量分布: 400-600 Da (SCCPs),600-1000 Da (MCCPs)
  • 氯含量: 30-70% (化妆品常用40-50%)
  • 降解性: 光解半衰期>6个月,生物降解率<5% (OECD 301测试)
  • Log Kow: 4.5-8.0 (随链长和氯化度增加)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指甲产品: 硝化纤维素基指甲油的增塑剂(占比5-15%)
  • 彩妆产品: 睫毛膏/眼线膏的粘度调节剂(1-5%)
  • 护发产品: 发胶的阻燃剂和成膜助剂(3-8%)
  • 特殊品类: 舞台化妆品/特效化妆的阻燃添加剂

协同成分系统

  • 成膜增效: 与乙酸丁酯纤维素配伍可提升成膜效率40%
  • 粘度调节: 与硅油复配可降低体系粘滞感
  • 稳定性提升: 需添加抗氧化剂(BHT)防止氯释放
  • 禁忌配伍: 避免与强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SCCPs:
    • 被列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斯德哥尔摩公约)
    • EC50(水生生物)<1mg/L (EPA评估)
  • MCCPs/LCCPs:
    • 皮肤刺激性:兔模型测试显示轻度刺激(0.5-1.2分)
    • 致敏性: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
    • 人体累积风险:脂肪组织半衰期>2年

监管状态

  • 全球禁令: SCCPs在欧盟/中国/加拿大等地禁止用于化妆品 (REACH法规 Annex XVII)
  • 限用要求: MCCPs在化妆品中限量<1% (部分国家)
  • 检测标准: 需符合ISO 18219皮革检测标准(防迁移)

适用人群警示

  • 禁忌: 孕妇/哺乳期妇女(生物累积风险)
  • 慎用: 儿童产品(神经系统发育敏感性)
  • 注意: 破损皮肤区域禁用(氯离子渗透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应用比例: 全球化妆品使用量下降85%(2010-2023)
  • 主要市场: 专业舞台化妆品(阻燃需求)> 廉价指甲油
  • 替代品: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苯甲酸酯类增塑剂

消费者认知

  • 环境组织列为"Red List"成分(环境保护基金)
  • 73%消费者在成分表中识别后会拒绝购买 (2023年EWG调研)
  • 常见误解:与石蜡烃类混淆(实际化学性质差异显著)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 技术价值: 高效的增塑/阻燃性能,成本低廉
  • 安全缺陷: 生物累积性和生态毒性问题突出
  • 法规趋势: 全球监管持续收紧,SCCPs已基本淘汰

发展建议

  • 替代方案: 优先选用柠檬酸酯类/聚酯类增塑剂
  • 创新方向: 开发可生物降解的氯化石蜡衍生物
  • 配方策略: 在必须使用时严格限制浓度(<0.5%)

未来展望

随着斯德哥尔摩公约的推进,预计2025-2030年将全面禁用化妆品用MCCPs。建议企业:

  • 建立原料追溯系统(确保无SCCPs混入)
  • 投资绿色化学替代品研发(如环状碳酸酯增塑剂)
  • 加强消费者教育(成分透明化沟通)

(报告依据:CIR评估报告/欧盟SCCP禁令/UNEP化学品评估数据)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