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锰

氯化锰

氯化锰
中文名:氯化锰
英文名:MANGANESE CHLORIDE
别名:
安全性: 2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氯化锰 (Manganese Chlorid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MANGANESE CHLORIDE

化学式: MnCl₂ (无水) / MnCl₂·4H₂O (四水合物)

CAS号: 7773-01-5 (无水) / 13446-34-9 (四水合物)

来源与制备

工业制备主要通过锰矿石盐酸浸取法

  • 原料:软锰矿(MnO₂)或菱锰矿(MnCO₃)
  • 化学反应:MnO₂ + 4HCl → MnCl₂ + Cl₂ + 2H₂O
  • 提纯:结晶纯化后得四水合物晶体

化妆品级需经重金属去除微生物控制处理 (来源:EFSA Journal 2013;11(11):34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防御激活 作为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必需辅因子,催化超氧自由基(O₂⁻)歧化为H₂O₂和O₂ ★★★☆ (体外/动物研究强证据) 0.1μM MnCl₂使成纤维细胞MnSOD活性↑37% (J Invest Dermatol 2015;135:S37) 0.01-0.1%
线粒体功能维护 参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V组装,维持ATP合成效率 ★★☆☆ (体外研究证据) UVB照射下,50μM MnCl₂使角质细胞ATP生成量↑28% (Exp Dermatol 2018;27:443) 0.05-0.2%
胶原合成促进 激活脯氨酰羟化酶,稳定胶原三螺旋结构 ★☆☆☆ (理论推测为主) 体外实验显示10μM Mn²⁺使I型胶原mRNA↑1.5倍 (未发表数据) 未知
抗炎调节 (厂商宣称) 可能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表达 ★☆☆☆ (初步证据) 小鼠模型显示局部应用降低IL-6约20% (证据等级低) 未确立

注:抗炎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参数 技术说明
物理形态 四水合物 玫瑰色结晶(因微量铁杂质),易潮解,熔点58℃
溶解性 水溶性 723g/L(20℃),pH≈5.0(1%溶液)
稳定性 氧化敏感性 Mn²⁺在pH>7.5时易氧化为Mn³⁺/Mn⁴⁺,需配合抗氧化剂
配位化学 络合能力 可与EDTA、柠檬酸形成稳定常数logK=10-14的络合物
分析检测 ICP-MS 检出限0.05ppb,化妆品中推荐检测方法 (AOAC 2011.17)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与浓度

  • 精华/安瓶:0.01-0.1% (水相添加)
  • 面膜:0.05-0.2% (需控制pH<7)
  • 眼霜:≤0.05% (低刺激性配方)

协同增效组合

  • 抗氧化网络维生素C + 谷胱甘肽 → 再生氧化态Mn³⁺
  • 屏障修复神经酰胺NP + 胆固醇 → 促进Mn²⁺经离子通道渗透
  • 光保护系统麦角硫因 + 二氧化钛 → 减少光氧化导致的失活

配伍禁忌

  • 螯合剂过量:EDTA>0.2%会完全络合Mn²⁺
  • 强氧化剂:过氧苯甲酰使其氧化沉淀
  • 高pH环境:pH>8生成Mn(OH)₂胶体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结论:≤0.1%浓度下安全 (CIR 2018 Final Report)
  • 致敏率:0.23%(n=12,543),显著低于镍(17.5%) (Dermatitis 2021;32:333)
  • 透皮吸收:<0.5%(离体皮肤模型,24h)

适用人群警示

  • 慎用人群:肝功能异常者(锰代谢障碍)
  • 禁忌病症:威尔逊病(铜锰代谢拮抗)
  • 孕妇建议:避免高剂量(>0.2%)体膜护理

法规限值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未设限,但要求总锰≤10ppm(淋洗类除外)
  • 欧盟EC 1223/2009:需标注"含锰"(含量≥0.001%)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高端抗衰线:占比72%,搭配SIRT激活剂(如白藜芦醇)
  • 运动后修护:健身护肤品中增长35%(2022数据)
  • 男士理容:须后水应用增长最快(年增21%)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锰=猛毒" → 忽视剂量差异
  • 误区2:宣称"直接补充SOD" → 实际为酶激活剂
  • 科学事实:皮肤含锰量约0.2-0.3μg/g,外用可补充0.02μg/cm²

市场宣称趋势

  • 科学向宣称:87%产品标注"线粒体激活"
  • 过度宣称:23%产品暗示"DNA修复"(无证据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科学共识

  • 明确功效:通过MnSOD激活提供细胞级抗氧化防御
  • 潜在价值: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型光老化
  • 使用限制:pH敏感性及配伍复杂性制约配方设计

未来研究方向

  • 递送技术:脂质体包封提高透皮率(当前<5%)
  • 生物标记物:建立皮肤锰含量与MnSOD活性的量效关系
  • 临床验证:缺乏长期人体抗衰RCT研究

发展前景

作为细胞能量调节剂,在抗光老化和污染防护领域具有独特价值,但需:

  • 开发锰特异性螯合剂防止无效络合
  • 建立暴露组学层面的功效评价模型
  • 探索与线粒体靶向肽(MTPs)的协同应用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