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蓖麻油
氢化蓖麻油
中文名:氢化蓖麻油
英文名:HYDROGENATED CASTOR OIL
别名:蓖麻蜡
安全性:
1
功效:表面剂, 黏度控制, 肌肤调理, 柔润剂, 乳化剂
成分简介
氢化蓖麻油是从蓖麻油经过氢化处理得到的成分,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它主要作为乳化剂,帮助油和水混合形成稳定的乳液,防止产品分离。同时,它具有增稠作用,能提升产品的粘度和质地,使其更易涂抹。此外,氢化蓖麻油还用作润肤剂,提供保湿效果,软化皮肤并改善肤感。在化妆品中,它常用于乳霜、口红和防晒产品中,增强...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氢化蓖麻油 (Hydrogenated Castor Oil)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Hydrogenated Castor Oil (氢化蓖麻油)
来源与加工
通过以下工艺制得:
- 植物来源:蓖麻 (Ricinus communis) 种子压榨获得的天然蓖麻油
- 加工工艺:在高温高压下经催化加氢反应,使不饱和脂肪酸双键饱和化
- 关键改性:碘值从天然蓖麻油的82-90降至≤5,熔点提升至80-88℃
(依据:ISO 6799标准及《油脂化学与工艺学》)
物理形态
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具有特征性微气味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增稠/流变改性 | 晶体网络结构形成三维矩阵,通过范德华力限制液相流动 | ★★★★☆ (充分证实) | X射线衍射证实β晶型结构(熔点85℃),浓度1-5%可显著提升体系粘度 | 0.5-10% |
| 稳定乳化体系 | 晶体颗粒在油水界面吸附,形成机械屏障防止液滴聚并 | ★★★★☆ (充分证实) | 冷冻电镜显示晶体在界面定向排列(Langmuir 2018;34:2315) | 1-8% |
| 肤感改良剂 | 晶体融化点接近体温,提供瞬间融化铺展的"蜡转油"特性 | ★★★★☆ (充分证实) |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检测到熔融焓85-100J/g(J Cosmet Sci 2015;66:27) | 0.5-5% |
| 屏障修复* | 可能通过形成疏水膜减少TEWL | ★☆☆☆☆ (推测性) | 体外模型显示水损失率降低15%,无人体对照研究 | N/A |
*注:屏障修复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 甘油三酯 | 三羟硬脂酸甘油酯 (≥85%) | 分子量932g/mol,亲脂性(Log P=15.2) |
| 游离脂肪酸 | 12-羟基硬脂酸 (8-12%) | 熔点81℃,具自组装特性 |
| 微量成分 | 未反应蓖麻油酸 <1% | 碘值 <5 gI₂/100g |
| 晶体结构 | β正交晶型 | 晶胞参数 a=5.4Å, b=7.4Å, c=44Å |
(数据来源:USP Monograph & J Am Oil Chem Soc 2019;96:1103)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蜡基产品:唇膏/眉笔(提供结构强度,浓度10-25%)
- 乳化体系:膏霜/防晒(稳定W/O乳液,浓度1-5%)
- 无水配方:卸妆膏/固体香体剂(熔点调节剂,浓度3-15%)
增效协同组合
- 粘度协同:合成蜡(费托蜡)→ 形成共结晶网络
- 肤感优化:挥发性硅油(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加速晶体铺展
- 稳定性提升:黏土矿物(膨润土)→ 协同触变效应
- 溶解性增强:碳酸二乙酯 → 低温加工溶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浓度50%未发现刺激)(CIR 2017最终报告)
- 致痘性:低风险(comedogenicity index=1)
- 致敏率:0.2%(北美接触性皮炎小组数据)
使用注意事项
- 敏感肌测试:建议预先斑贴试验(含微量未氢化残留)
- 工艺控制点:需精确控温(结晶温度70-75℃)
- 配伍禁忌:高浓度电解质(破坏晶体网络)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高端化妆品关键结构剂(全球年用量≥12,000吨)
- 溢价点:"天然来源改性成分"(vs石油蜡)
- 清洁美容认证:Ecocert/COSMOS认可
认知误区澄清
- 误区:"与蓖麻油致敏性相同" → 加氢降低致敏原性98%
- 误区:"堵塞毛孔" → 分子量过大(>900Da)无法渗透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性:唯一具自组装能力的天然衍生蜡
- 配方效率:0.5%添加实现粘度指数级增长
- 安全记录:60年应用无重大不良事件
研究前沿
- 纳米晶体载体:用于靶向递送亲脂活性物(体外研究阶段)
- 绿色工艺优化:超临界氢化技术(减少镍催化剂残留)
发展建议
需加强:① 晶体尺寸精准控制技术 ② 亚洲人群长期安全性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