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蓖麻油三异硬脂酸酯
氢化蓖麻油三异硬脂酸酯

中文名:氢化蓖麻油三异硬脂酸酯
英文名:HYDROGENATED CASTOR OIL TRIISOSTEA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氢化蓖麻油三异硬脂酸酯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
INCI名称: Hydrogenated Castor Oil Triisostearate
化学类别: 酯类润肤剂 (Ester Emollient)
分子结构特征: 由氢化蓖麻油的甘油三酯与异硬脂酸经酯交换反应形成的三重酯化物。氢化过程使不饱和脂肪酸饱和化,提高氧化稳定性。
原料来源与生产
- 植物来源: 蓖麻籽油(Ricinus communis)经氢化改性
- 生产工艺:
- 蓖麻油氢化 → 形成硬脂酸甘油三酯
- 与异硬脂酸进行酯交换反应
- 分子蒸馏纯化
- 商品形态: 淡黄色至琥珀色蜡状固体(熔程45-55°C)
- 水溶性: 不溶于水,溶于大多数化妆品油脂和溶剂 (依据:ISO 862标准溶解度测试)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润肤剂 | 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填充角质层间隙 | 高 (充分证实) | 体外测试显示TEWL降低率≥25% (参考:J. Soc. Cosmet. Chem 45, 221-234) | 1-5% |
增稠/稳定剂 | 分子间范德华力形成晶体网络结构 | 高 (充分证实) | 流变学研究证实可提升体系粘弹性模量 (依据: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19) | 0.5-3% |
肤感调节剂 | 降低其他油脂的粘腻感,提供丝滑铺展性 | 中 (感官评价证实) | 盲测中83%受试者认可肤感提升 (来源:厂商内部测试报告) | 0.8-2% |
屏障修复* | 可能通过增强角质层脂质排列秩序 | 低 (理论推测)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板层结构轻微改善 (注:未证实临床效果) | - |
*注:屏障修复为部分厂商宣称,缺乏高质量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 | 三异硬脂酸甘油酯 (C57H110O6) |
分子量:891.5 g/mol 碘值:<5 gI2/100g 酸值:<2 mg KOH/g |
特征脂肪酸 | 异硬脂酸 (≥85%) 羟基硬脂酸 (8-12%) |
支链C18脂肪酸提供低熔点特性 残余羟基增强极性相容性 |
微量组分 | 未反应甘油三酯 游离脂肪酸 |
含量<3% 严格监控防止刺激风险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配方类型
- 彩妆: 口红/唇膏(10-25%)、粉底(3-8%)
- 护肤: 防晒霜(2-6%)、膏霜(1-5%)
- 护发: 发蜡(8-15%)、护发素(1-3%)
关键协同成分
- 硅油类: 显著改善铺展性,降低粘腻感
- 无机防晒剂: 提升二氧化钛/氧化锌在油相分散稳定性
- 合成酯类: 与辛酸/癸酸甘油三酯复配降低熔点
- 蜡类: 与蜂蜡协同构建稳定晶体网络
配方注意事项
需在70-80°C完全熔解后加入体系,冷却速率影响晶体形态与最终质地。pH适用范围广(3-10),但强碱性条件可能引发皂化反应。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浓度≤25%) (参考:CIR 2016终版报告)
- 致痘性: 低 (comedogenicity rating: 1-2)
- 刺激测试:
- 人体重复刺激试验(HIRT):未观察到显著刺激
- 斑贴试验:敏感肌人群反应率<0.3%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适用: 干性/中性肌肤、彩妆产品
- 谨慎使用: 油痘肌(高浓度时)、脂溢性皮炎急性期
- 禁忌症: 蓖麻油过敏史患者(极罕见)
稳定性风险
氧化稳定性优异(过氧化值<1 meq/kg),但高温(>50°C)长期储存可能导致晶体形态变化影响质地。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宣称重点: "丝绒哑光""不粘腻""长效持妆"
- 溢价应用: 高端哑光唇膏、防晒隔离霜
- 价格区间: 中高端(较矿物油贵3-5倍)
消费者认知分析
认知度较低(<15%消费者识别),但"蓖麻油衍生物"概念在天然宣称产品中有积极影响。主要投诉集中于高浓度产品的卸妆难度(需油性卸妆剂)。
市场趋势
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8.2%,受哑光妆效需求驱动,但面临生物基合成酯的竞争 (来源:Cosmetics Business Market Insight)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技术优势: 独特的固态-熔融特性提供优异质地调控能力
- 配方地位: 中高端彩妆关键质地改良剂
- 安全性: 经充分验证的低风险成分
局限性
生物降解性较差(需28天以上),在环保配方中面临压力。纯植物来源概念存在争议(涉及化学改性)。
研发方向
- 酶催化工艺提高反应选择性
- 与可降解聚合物复配改善环境足迹
- 超分子自组装研究提升功效效率
未来展望
将继续在彩妆领域保持重要地位,但在护肤应用中可能被功能更明确的活性成分替代。可持续生产工艺将成为技术突破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