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野大豆油

氢化野大豆油

氢化野大豆油
中文名:氢化野大豆油
英文名:HYDROGENATED SOYBEAN OIL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氢化野大豆油 (Hydrogenated Soybean Oil)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Hydrogenated Soybean Oil

原料来源

通过催化加氢工艺对野大豆(Glycine soja)籽油改性制得。野大豆为豆科植物,区别于栽培大豆(Glycine max)(依据:ISO 22959:2009标准分类)

加工工艺

大豆油在镍催化剂作用下,于120-210°C通入氢气,将不饱和脂肪酸双键饱和化。氢化程度决定最终熔点(化妆品常用部分氢化油)(参考:JAOCS, 1994;71(8):845-855)

物理形态

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完全氢化)或半固体(部分氢化),无味或微特征性气味。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润肤剂 填充角质层片层间隙,减少水分蒸发;平滑角质细胞边缘降低光散射 ⭐⭐⭐⭐☆
(临床证实)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8.7% (5%添加量)(来源: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08;21:78-85) 1-20%
封闭剂 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油膜,阻止经皮水分流失 ⭐⭐⭐⭐☆
(机制明确)
体外模型证实封闭性强于矿物油(occlusion factor 0.42 vs 0.35)(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10;32:247) 3-15%
肤感调节 氢化程度控制熔点,提供从轻盈至丰润的涂抹感 ⭐⭐⭐☆☆
(应用验证)
流变学分析显示IV值(碘值)每降低10,稠度指数增加35%(参考:Cosmetics, 2017;4(4):57) 2-30%
"抗氧化" 微量生育酚可能清除自由基 ⭐☆☆☆☆
(厂商宣称)
氢化过程破坏90%天然生育酚(来源:Eur J Lipid Sci Technol, 2003;105:785-791)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氢化影响
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硬脂酸甘油酯
棕榈酸甘油酯
熔点58-72°C
疏水性增强
含量随氢化度升高
(原含量15% → 氢化后可达85%)
单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油酸甘油酯 熔点16-25°C
延展性佳
含量中度降低
(原含量23% → 氢化后10-15%)
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亚油酸甘油酯
亚麻酸甘油酯
熔点<-10°C
易氧化
含量显著降低
(原含量55% → 氢化后<5%)
微量成分 生育酚
植物甾醇
抗氧化剂
屏障修复
损失率>90%
甾醇保留率约60%

关键指标:碘值(IV)反映氢化程度,化妆品常用IV 60-90 g I₂/100g(原大豆油IV 120-14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膏霜/乳液:提供结构骨架(用量3-15%)
  • 唇部产品:改善蜡棒断裂性(用量10-25%)
  • 彩妆:粉体分散载体(用量5-20%)
  • 皂类:提高硬度(用量2-8%)

增效协同组合

  • + 神经酰胺:增强脂质层重组(渗透性提升40%)(依据:J Dermatol Sci, 2014;74:229-235)
  • + 硅弹性体:改善铺展性(摩擦系数降低0.15)
  • + 合成酯类:调节熔点防止膏体结晶

配伍禁忌

  • 高浓度离子成分可能导致晶体结构破坏
  • 与低熔点油脂配伍需防多晶型转变导致的膏体出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CIR评估为安全(最高使用浓度25%)(来源:CIR Final Report, 2011),无致敏报告(敏化率<0.1%)

潜在风险因素

  • 反式脂肪酸残留:部分氢化工艺产生(通常<15%),但经皮吸收率<2%
  • 镍残留:需符合<1ppm标准(现代工艺可达0.1ppm)
  • 痤疮风险:comedogenicity评级2-3(中等),油痘肌慎用

适用人群建议

  • 推荐:干性/成熟肌体护理 • 唇部产品 • 彩妆基质
  • 慎用:油性痤疮肌面部产品 • 急性湿疹期
  • 纯素食认证:符合Vegan及Halal标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中端天然来源油脂(价格$5-8/kg)
  • 宣称关键词:"植物来源""大豆精华"(需谨慎)
  • 占天然油脂市场份额12%(2023)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氢化=反式脂肪有害" → 澄清:化妆品无代谢风险
  • 误区2:"保留大豆异黄酮" → 澄清:脂溶性成分在精炼中移除
  • 争议点:与非转基因标识的关联性(80%市售原料为转基因大豆)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物性可调性优于非氢化植物油
  • 氧化稳定性提升3-5倍(PV值<2 meq/kg)
  • 性价比高的天然来源固态油脂

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 局限:功能性成分损失 • 反式脂肪酸争议(需标注工艺)
  • 改进:酶法酯交换替代氢化 • 分馏技术提升纯度

未来趋势

随着绿色氢化技术(非贵金属催化剂)发展,预计2025年:

  • 镍残留标准降至0.05ppm
  • 反式脂肪酸含量<5%成为新基准
  • 固态清洁产品(洗发皂/洁面膏)中应用增长30%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