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果籽提取物
巴西果(BERTHOLLETIA EXCELSA)籽提取物

中文名:巴西果籽提取物
英文名:BERTHOLLETIA EXCELSA SEED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巴西果(BERTHOLLETIA EXCELSA)籽提取物: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来源
INCI名称: Bertholletia excelsa seed extract
物种来源: 巴西果(Bertholletia excelsa),属于玉蕊科(Lecythidaceae),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流域。
提取方法与常见形态
- 提取部位: 种子(坚果)
- 常见提取工艺: 冷压法(油脂提取)、溶剂萃取(乙醇/水)或超临界CO₂萃取(活性成分浓缩)(参考:植物提取物制备技术标准手册)
- 化妆品应用形态: 多为油溶性提取物(富含脂质成分),少数为水溶性或乳化体系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抗氧化与自由基清除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抗衰老 | 含高浓度生育酚(维生素E)及多酚类,直接中和ROS(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依据:体外ORAC值测定) | 强(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在脂质过氧化模型中减少MDA生成达67%(来源: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 0.5-2% (油相)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巴西果籽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主要归因于其硒依赖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模拟活性及维生素E异构体(γ-生育酚为主)。在紫外线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中,其表现优于常见合成抗氧化剂BHT(p<0.05)。
屏障修复与保湿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屏障修复 | 提供必需脂肪酸(亚油酸、油酸),促进神经酰胺合成(依据:体外角质形成细胞基因表达分析) | 中等(体外+动物模型) | 上调FLG基因表达1.8倍(与空白对照相比) | 3-5% (油包水体系) |
*抗炎舒缓* | 潜在抑制COX-2通路(需更多验证)(注: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 | 弱(仅细胞实验) | 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IL-6降低32%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与皮肤关联性 |
---|---|---|
脂类(占总提取物60-70%) | 油酸(C18:1)、亚油酸(C18:2)、棕榈酸 | 维持皮肤屏障完整性,促进脂质基质形成 |
生育酚类 | γ-生育酚、δ-生育酚 | 脂溶性抗氧化主力,紫外线防护协同剂 |
植物甾醇 | β-谷甾醇、豆甾醇 | 抗炎潜力,稳定细胞膜结构 |
微量成分 | 硒(痕量)、多酚(如鞣花酸衍生物) | 可能贡献额外抗氧化活性(需进一步分离验证)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产品类型
- 抗衰老精华/面霜: 与维生素C衍生物、辅酶Q10配伍,增强抗氧化网络
- 修复类膏霜: 配合神经酰胺NP、胆固醇,模拟生理脂质比例
- *注:厂商常见宣称组合* 与马鲁拉油、乳木果油复配(来源:厂商资料,缺乏协同增效的公开研究)
理化稳定性注意事项
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需添加BHT或迷迭香提取物防止酸败,避免与高浓度金属离子(如铁盐)配伍(依据:脂质氧化加速实验数据)。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要点
- CIR评级: 安全(1级,无已知敏感风险)(参考:CIR 2015年评估报告)
- 潜在风险: 坚果过敏者需谨慎(虽种子蛋白含量极低)
- 使用浓度: 一般配方中1-5%,无光毒性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常被宣传为"亚马逊超级食物"概念,与"天然可持续"标签绑定。实际功效证据强度弱于营销声量,需区分:
- 已验证: 抗氧化/保湿(需明确浓度)
- *过度宣称* 如"逆转DNA损伤"、"深层排毒"(无任何文献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巴西果籽提取物是优质的脂溶性活性成分载体,特别适合干性/屏障受损皮肤。未来研究方向:
- 标准化活性组分(如生育酚/甾醇比例)
- 临床级抗衰老功效验证(当前缺乏RCT研究)
- 探索与微生物组的交互作用(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