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提取物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提取物

巴戟天提取物
中文名:巴戟天提取物
英文名:MORINDA OFFICINALIS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提取物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Morinda Officinalis Root Extract (巴戟天根提取物)

植物学背景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为茜草科(Rubiaceae)巴戟天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其药用部位为干燥根。

传统中医中用于"补肾阳、强筋骨"等用途,已有千年应用历史 (参考:《中国药典》2020年版)

提取工艺

  • 常用溶剂:水、乙醇或水醇混合提取
  • 关键步骤:原料清洗→干燥→粉碎→浸提→浓缩→纯化
  • 标准化指标:通常以蒽醌类或多糖含量作为质量控制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 清除ROS,上调Nrf2/ARE通路 体外研究充分 0.1%浓度下DPPH清除率>80% 0.05-0.2%
抗炎 抑制NF-κB通路,降低IL-6、TNF-α表达 动物模型验证 小鼠耳肿胀模型显示炎症抑制率45% 0.1-0.5%
抗糖化 可能抑制AGEs形成 初步体外证据 BSA-葡萄糖模型显示抑制效果 未确定
生发促进 厂商宣称激活毛囊干细胞 缺乏临床证据 仅体外毛囊细胞增殖数据 未验证
详细抗氧化机制:

研究表明巴戟天提取物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如rubiadin)可通过:

  • 直接清除超氧阴离子(O₂⁻)和羟基自由基(·OH)
  • 激活Nrf2通路,上调SOD、CAT等抗氧化酶表达
  • 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MDA水平降低52%)

(依据: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5; 164:238-247)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皮肤相关性
蒽醌类 Rubiadin, Morindin 橙红色结晶,脂溶性 抗氧化、抗炎主要活性成分
多糖类 MOF-0, MOF-1 水溶性高分子 保湿、免疫调节
环烯醚萜类 Morindolide 苦味物质 潜在抗微生物活性
微量元素 Zn, Se 痕量存在 可能参与抗氧化酶系统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抗衰老精华:与维生素C、E协同增强抗氧化网络
  • 舒缓霜:配合积雪草苷、红没药醇强化抗炎效果
  • 保湿产品:多糖类成分与透明质酸互补保湿机制

配伍禁忌

  • 高pH值环境可能导致蒽醌类结构变化
  • 与强氧化剂(如过氧化苯甲酰)可能产生反应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数据

  • CIR评估:目前无专门评估,但茜草科相关提取物显示良好耐受性
  • 刺激性:0.5%浓度下斑贴试验阴性(n=30)
  • 光毒性:未报告

适用人群

  • 推荐:抗氧化需求、敏感肌辅助护理
  • 谨慎使用:蒽醌过敏史者(罕见)
  • 孕妇:缺乏足够数据,建议避免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出现在"汉方"、"草本"概念的中高端护肤线
  • 常与"补肾"传统概念关联营销 (需注意科学证据与传统文化宣称的区分)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度较低(<15%消费者知晓)
  • 易与"天然"、"温和"属性关联
  • 功效期望集中于"抗老"(62%)和"提亮"(38%)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 具有明确抗氧化抗炎活性,适合防御性护肤
  • 多糖成分提供差异化保湿途径

研究缺口

  • 缺乏标准化的活性成分定量方法
  • 临床功效研究不足(现有数据80%为体外或动物实验)
  • 长期使用安全性数据缺失

发展方向

  • 开发稳定化处理技术(蒽醌类易氧化)
  • 探索微囊化技术提高透皮率
  • 开展随机双盲临床测试验证抗皱等功效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