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氨酸

甘氨酸

甘氨酸
中文名:甘氨酸
英文名:GLYCIN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甘氨酸 (Glycine)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INCI名称: Glycine

化学名称: 2-氨基乙酸

分子式: C2H5NO2

分子量: 75.07 g/mol

CAS号: 56-40-6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动物胶原蛋白水解产物、大豆蛋白提取物
  • 合成方法: 工业上主要通过Strecker合成法或Monanto工艺(氯乙酸氨解法)生产 (参考: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皮肤屏障修复 作为天然保湿因子(NMF)组分,参与角质层水合作用;促进丝聚蛋白(Filaggrin)降解为氨基酸 (临床+体外)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可提升角质层含水量23% (依据: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6) 1-5%
抗氧化保护 清除羟基自由基(•OH);通过甘氨酸受体激活Nrf2/ARE通路 中等(体外为主) 在UVB照射的成纤维细胞中降低ROS水平达40% (参考: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20) 0.5-3%
抗炎作用 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TNF-α和IL-6表达 初步 注:目前仅在小鼠皮炎模型证实效果 (来源: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9) 尚未确定
"促进胶原合成" 理论上可作为胶原蛋白合成原料,但缺乏透皮吸收证据 注:此宣称主要基于厂商资料,无直接人体证据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氨基酸类 甘氨酸本体 白色结晶粉末,pH 5.5-6.5(1%水溶液),logP=-3.2(低脂溶性)
衍生物 甘氨酸钠(Sodium Glycinate) 增强水溶性(pH 8-9),常用于洁面产品
复合物 铜三肽-1(GHK-Cu) 甘氨酸-组氨酸-赖氨酸与铜的络合物,具有特殊修复功能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保湿类产品: 与尿素、乳酸等NMF成分复配
  • 舒缓精华: 联合红没药醇、积雪草苷使用
  • 清洁产品: 作为温和表面活性剂(如椰油酰甘氨酸钠)的原料

典型协同组合

  • 屏障修复系统: 甘氨酸 + 神经酰胺 + 胆固醇(摩尔比3:1:1) (依据: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2017)
  • 抗氧化网络: 甘氨酸 + 维生素E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最高等级)(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5)
  • 刺激性: 未稀释粉末可能引起眼部刺激,配方中使用浓度通常≤5%
  • 致敏性: 迄今无可靠致敏报告

适用人群

  • 推荐: 干性/敏感性皮肤、屏障受损状态
  • 慎用: 开放性伤口(理论可能影响愈合微环境)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流宣称: "温和保湿"、"舒缓修复"(89%含甘氨酸产品)(来源:2023年Cosmetic Ingredient Hotlist分析)
  • 新兴趋势: 与微生物组平衡概念结合(作为皮肤共生菌营养源)

认知误区

  • "口服胶原蛋白补充剂中的甘氨酸可等同外涂效果" - 忽视皮肤吸收率差异
  • 过度强调其单独功效,忽略配方整体性

7. 总结与展望

甘氨酸作为基础氨基酸,在化妆品中主要发挥保湿和屏障支持作用,其抗氧化和抗炎潜力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透皮输送系统的开发(如纳米载体包裹)
  • 与皮肤微生物组的互作机制研究
  • 在敏感肌管理中的标准化应用方案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