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酮

覆盆子酮

覆盆子酮
中文名:覆盆子酮
英文名:RASPBERRY KETONE
别名:
安全性:
1
2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香料, 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覆盆子酮(Raspberry Ketone)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Raspberry Ketone (4-(4-Hydroxyphenyl)butan-2-one)

天然来源

  • 主要植物来源: 红覆盆子(Rubus idaeus)果实(含量仅约1-4 mg/kg)
  • 其他微量存在植物: 欧洲越橘、黑莓、苹果等

商业生产

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法生产(苯酚与丙酮缩合),天然提取因产量极低而罕见(来源: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2)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生物活性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抗氧化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 体外研究较强 抑制脂质过氧化(IC50≈28μM)(Life Sciences, 2005) 0.1-1%
脂肪分解 刺激β-肾上腺素受体,激活脂肪酶 体外/动物模型 小鼠实验显示减脂效果(Planta Medica, 2010) 未知
抗衰老 厂商宣称激活SIRT1 无直接证据 注:此宣称缺乏皮肤模型验证 N/A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抗氧化机制:体外实验证实覆盆子酮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 直接清除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
  • 上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
  • 抑制UVB诱导的MMP-1产生(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18)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生物活性关联
芳香族酚类 4-(4-羟苯基)-2-丁酮 分子量:164.2 g/mol
logP:1.82
决定其亲脂性和细胞膜穿透能力
结构类似物 脱氧覆盆子酮 更亲脂 可能增强脂肪分解活性(in vitro)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纤体产品:通常与咖啡因、茶碱复配(浓度0.5-2%)
  • 抗氧化精华:与维生素E、白藜芦醇组合

典型协同成分

  • 咖啡因:增强脂肪分解的协同效应(体外EC50降低40%)
  • 透明质酸:缓解可能的皮肤刺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1%以下浓度安全(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2018)
  • 潜在风险
    • 高浓度(>5%)可能引起皮肤刺激
    • 光敏性:无明确证据

适用人群

避免用于:苯酚过敏者孕期(缺乏安全性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要作为"天然纤体成分"营销
  • 夸大宣称问题:67%产品未标注实际浓度(Consumer Reports分析)

消费者误区

普遍误认为: "与食用覆盆子具有相同效果" (实际需≈100kg覆盆子提取1g纯品)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 明确证实:中等强度抗氧化剂
  • 潜在方向:脂肪分解需更多人体研究

研发趋势

关注衍生物开发:如覆盆子酮葡萄糖苷(提高稳定性)(Recent Patents on Biotechnology, 2020)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