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十一碳烯酸酯

甘油十一碳烯酸酯

甘油十一碳烯酸酯
中文名:甘油十一碳烯酸酯
英文名:GLYCERYL UNDECYLENAT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甘油十一碳烯酸酯 (Glyceryl Undecylenate)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INCI名称: Glyceryl Undecylenate (甘油十一碳烯酸酯)

化学结构: 由甘油(丙三醇)与十一碳烯酸(Undecylenic acid)酯化形成的单酯或混合酯(注:具体酯化位置可能因生产工艺而异)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十一碳烯酸可从蓖麻油热裂解产物中分离获得,再与甘油酯化反应合成。
  • 合成途径: 工业上主要通过化学催化酯化反应制备,需严格控制游离酸残留(参考: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抗菌/抗真菌 十一碳烯酸衍生物可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抑制脂肪酸代谢酶活性 强(体外及临床研究) 对白色念珠菌、痤疮丙酸杆菌的MIC≤0.5%(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0.1-2%
屏障修复 酯化形式增强脂质亲和力,促进角质层脂质重组 中等(离体皮肤模型) 在模拟屏障损伤模型中显示TEWL降低23%(参考: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17) 1-5%
抗氧化 理论推测:碳碳双键可能捕获自由基 弱(仅体外化学测试) ORAC值约为维生素E的30%(注:未验证细胞或皮肤模型)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成分 甘油单十一碳烯酸酯 分子量: 256.34 g/mol, 亲脂性 (logP≈4.2)
次要成分 甘油二酯/三酯混合物 酯化度影响溶解性与皮肤渗透性
潜在杂质 游离十一碳烯酸 需控制在≤0.5%以避免刺激(依据:EC CosIng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抗痤疮产品: 与锌盐、水杨酸协同增强抗菌效果
  • 足部护理: 与薄荷醇联用缓解真菌感染症状
  • 屏障修复霜: 搭配神经酰胺、胆固醇优化脂质比例

配方技术要点

  • pH敏感: 在酸性环境(pH<5)下稳定性最佳
  • 热稳定性: 避免长期>60℃储存以防酯键水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CIR评估: 1-5%浓度被评定为"安全"(参考:CIR 2019年报)
  • 刺激性: 游离酸含量<0.5%时,兔眼测试未见刺激

适用人群警示

  • 禁忌: 对十一碳烯酸过敏者(发生率约0.3%)
  • 谨慎使用: 受损皮肤需降低浓度至0.5%以下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天然衍生成分"营销,但实际多为半合成来源。在下列产品中曝光率较高:

  • 针对脂溢性皮炎的头皮护理产品(宣称"微生物平衡")
  • 男性剃须后舒缓产品(利用其抗菌+润滑特性)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作为十一碳烯酸的酯化形式,兼具抗菌活性和良好皮肤耐受性,特别适合需要长期使用的防真菌产品。

研究缺口: 缺乏关于其经皮吸收代谢途径的深入研究,以及与其他抗菌剂的耐药性比较数据。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