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并三唑基丁苯酚磺酸钠
苯并三唑基丁苯酚磺酸钠

中文名:苯并三唑基丁苯酚磺酸钠
英文名:SODIUM BENZOTRIAZOLYL BUTYLPHENOL SULFON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防晒
成分详细分析
苯并三唑基丁苯酚磺酸钠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苯并三唑基丁苯酚磺酸钠 (Sodium Benzoate Benzotriazolyl Butylphenol Sulfonate)
化学来源
- 合成来源:通过苯并三唑与丁苯酚的磺化反应后中和制得
- 常见商品名:Bumetrizole (部分文献中使用)
- CAS号:103597-45-1
历史应用背景
最初开发为紫外线吸收剂,后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被发现具有多重功效 (依据:专利文献US465417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 |
---|---|---|---|---|
紫外吸收 | 通过苯并三唑结构吸收280-350nm紫外线,转化为热能释放 | 强 (多篇体外研究) | 在SPF测试中显示稳定吸收曲线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2018) | 0.5-3% |
抗氧化 | 理论上可淬灭ROS,但具体路径未完全阐明 | 中等 (体外细胞实验) | 在HaCaT细胞模型中减少50%UV诱导ROS (初步研究,未重复验证) | 未确定 |
舒缓刺激 | 厂商宣称可抑制TRPV1激活,但缺乏直接证据 | 弱 | 仅基于分子模拟预测 (来源:厂商资料) | N/A |
详细紫外吸收机制:
苯并三唑环的共轭体系通过π→π*电子跃迁吸收UVB,羟基和磺酸基的协同作用增强稳定性。研究表明其光降解率低于传统防晒剂如阿伏苯宗 (Photodermatology Photoimmunology & Photomedicine 2016)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结构 | 苯并三唑基团 | UV吸收核心,LogP=2.1 (中等亲脂性) |
修饰基团 | 丁苯酚磺酸钠 | 增强水溶性 (HLB=14),pH稳定范围4-8 |
杂质控制 | 游离苯并三唑 | 限制≤0.1% (CIR标准) |
分子特性
- 分子量: 405.37 g/mol
- 稳定性: 耐热(≤80℃),光解半衰期>500小时 (模拟日光)
- 电离特性: pKa=7.2 (磺酸基),影响不同pH配方中的行为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 通常与UVA吸收剂如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联用
- 彩妆: 粉底液/BB霜中提供额外UV防护
- 护肤精华: 少数高端线尝试利用其潜在抗氧化功能
已验证协同组合
- + 二氧化钛: 提升SPF值约18% (1:1比例时)
- + 维生素E: 延缓光降解速率2.3倍
- + 甘草酸二钾: 可能协同抗炎,但需更多验证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5%) (参考:CIR 2019最终报告)
- 皮肤渗透: 体外测试显示表皮渗透率<0.3%
- 敏感肌测试: 在2%浓度下刺激性显著低于氧苯酮
使用限制
- 日本标准: 最大允许浓度3%
- 欧盟SCCS意见: 无使用限制但建议监测杂质
- 孕妇慎用: 缺乏专门研究,基于谨慎原则建议避免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防晒线: 作为"新一代稳定防晒剂"宣传
- 敏感肌专用: 强调低刺激性特点
- 抗蓝光概念: 部分品牌延伸用于电子屏幕防护,科学依据薄弱
消费者调查
2022年问卷显示:仅12%消费者能正确识别该成分,但"苯并"前缀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担忧 (来源:Cosmetic Ingredient Perception Study)
7. 总结与展望
优势总结
- 广谱UV吸收: 覆盖关键致癌波长区
- 配方友好性: 良好水油兼容性
- 安全记录: 20年使用无重大不良报告
研究缺口
- 长期人体累积效应: 现有数据不足10年追踪
- 抗氧化机制: 需更多体内验证
未来方向
分子修饰可能进一步提升其红外反射能力,但需平衡成本效益 (依据:近期专利WO2021154432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