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基二苯并咪唑四磺酸酯二钠
苯基二苯并咪唑四磺酸酯二钠

中文名:苯基二苯并咪唑四磺酸酯二钠
英文名:DISODIUM PHENYL DIBENZIMIDAZOLE TETRASULFON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苯基二苯并咪唑四磺酸酯二钠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isodium Phenyl Dibenzimidazole Tetrasulfonate (苯基二苯并咪唑四磺酸酯二钠)
化学来源与背景
- 化学类别:水溶性紫外线吸收剂
- 常见来源:人工合成,通过苯并咪唑衍生物磺化反应制备 (依据: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2015)
- 首次应用:1990年代由Merck KGaA开发,商品名Neo Heliopan AP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广谱紫外线防护 | 吸收UVA-II (320-340nm)及部分UVB (290-320nm),通过苯并咪唑共轭体系实现电子跃迁能量转化 | 高 (多项体外及人体测试) | 在1-3%浓度下可提供SPF增强和UVA平衡防护 (参考: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 2008) | 1-5% |
光稳定性 | 磺酸基团增强分子极性,减少光降解;与Octocrylene等协同可提升稳定性 | 中等 (配方依赖性) | 单独使用时仍有约15%光解率,需配合稳定剂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2) | N/A |
抗氧化辅助作用 | 理论上可淬灭紫外线产生的ROS,但效率低于专业抗氧化剂 | 低 (体外细胞实验) | 注:此功能仅为次要作用,需配合维生素E等实现完整抗氧化保护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结构 | 二苯并咪唑四磺酸衍生物 | 分子量:562.48 g/mol,LogP:-3.2 (极端亲水) |
关键官能团 | 磺酸基(-SO3-)、苯并咪唑环 | 磺酸基提供水溶性,苯并咪唑环为发色团 |
电离特性 | pH 5-9完全解离 | 在酸性环境下可能沉淀 (参考:Merck技术手册)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配合Octinoxate、Avobenzone等增强全波段防护
- BB霜/CC霜:利用其水溶性减少配方油腻感
- 防水配方:需配合成膜剂使用,单独使用易被水冲洗
最佳协同成分
- Octocrylene:提升光稳定性达40% (依据: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6)
- Ethylhexyl Triazone:互补UVB防护缺口
- 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需注意pH平衡防止失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要点
- 皮肤渗透性:分子量>500且高亲水,基本不渗透角质层 (参考:CIR最终报告, 2015)
- 致敏率:<0.3% (欧盟过敏原数据库)
- 眼刺激:1%浓度以下可安全用于眼周
特殊人群适用性
- 孕妇:无经皮吸收证据,风险等级B
- 儿童:美国FDA批准用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
- 敏感肌:需避免与高浓度酒精配伍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防晒:常与Tinosorb S等"新一代防晒剂"配伍
- 亚洲市场偏好:在日本/韩国产品中应用率高达62% (来源:Kline & Company, 2020)
消费者误解
- "完全替代物理防晒":注:实际UVA-I(340-400nm)防护较弱,需配合氧化锌
- "适合所有水质环境":需注意海水浸泡可能导致盐析
7. 总结与展望
苯基二苯并咪唑四磺酸酯二钠作为水溶性UVA吸收剂,在配方灵活性上有显著优势,但需注意:
- 未来研究应聚焦其与纳米防晒剂的协同效应
- 需开发更优化的稳定系统以提升户外持久性
- 环保降解数据仍待完善 (注:现有生态毒性研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