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地那铵
苯甲地那铵

中文名:苯甲地那铵
英文名:DENATONIUM BENZO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苯甲地那铵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苯甲地那铵 (Denatonium Benzoate),化学名称为N,N-二乙基-2-(苯基甲氧基)-N-甲基乙铵苯甲酸盐,CAS号:3734-33-6。
天然/合成来源
- 合成来源:完全由实验室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天然来源 (依据:FDA GRAS物质数据库)
历史应用背景
最初开发为世界最苦化合物(吉尼斯纪录认证),主要用于工业产品(如防冻剂、清洁剂)的厌恶剂,后延伸至化妆品领域作为防误食添加剂 (参考:Chemical Senses, 2006)。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防误食安全剂 | 激活舌部苦味受体T2R家族(尤其是T2R4和T2R10),引发强烈厌恶反应 | ★★★★★(充分证实) | 0.1ppm即可被感知,50ppm产生强烈拒斥反应 (依据: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5) | 0.001%-0.01% |
潜在防腐增效 | 理论上可能干扰微生物化学感受器 | ★☆☆☆☆(推测) | 体外研究中显示对部分细菌有微弱抑制作用 *注:需更多研究验证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分子特征 |
---|---|---|---|
季铵盐化合物 | 苯甲地那铵 | 分子量:446.58 g/mol 熔点:164-168°C 水溶性:约30g/L (20°C) |
含苯甲酸阴离子和季铵阳离子,极性两亲结构 |
结构-活性关系
- 苦味强度:与季铵基团和苯环的电子云分布密切相关 (参考:Nature, 2000)
- 稳定性:pH耐受范围2-12,光照稳定但需避氧储存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儿童安全产品:指甲油、洗发水等可能被误食的产品
- 工业用化妆品:专业美发染膏(防技师误饮)
配方技术要点
- 溶解性优化:常与丙二醇/乙醇共溶后加入水相
- 味道掩盖:需配合≥0.5%香精掩盖残留苦味
协同成分
- 防腐系统:与苯氧乙醇联用可能延长抗菌效果 (注:协同效应尚在研究中)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LD50 (大鼠口服) >5000mg/kg(实际无毒) (依据:CIR评估报告)
- 皮肤刺激性:0.1%浓度下无刺激(欧盟SCCS认证)
使用限制
- 最大用量:通常≤0.01%(更高浓度可能污染包装)
- 孕妇慎用:虽无明确风险,但缺乏充分妊娠期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宣称策略
- "安全无毒" (注:需明确区分"低毒"与"无毒")
- 儿童友好认证:用于获取ASTM F963玩具安全标准认证
消费者教育盲区
- 常误认为"添加苦味剂=产品本身有毒"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无可替代的防误食效果,成本效益比优异(0.001%即有效)。
未来方向:开发微胶囊化技术以减少味道残留,或探索其与TRP通道的交互作用 (参考: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