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桑叶提取物
黑桑(MORUS NIGRA)叶提取物

中文名:黑桑叶提取物
英文名:MORUS NIGRA LEAF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黑桑(MORUS NIGRA)叶提取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背景
INCI名称: MORUS NIGRA LEAF EXTRACT
黑桑(Morus nigra)为桑科(Moraceae)植物,原产于西亚及欧洲东南部,其叶在传统医学中常用于抗炎和抗氧化治疗。(依据:植物分类学及传统药典记载)
提取方法与常见形态
- 提取工艺: 水或乙醇提取为主,部分采用超临界CO2萃取
- 成品形态: 液体提取物(含溶剂)、冻干粉或标准化活性物浓缩物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细胞内抗氧化酶表达 | 强(体外+人体试验) | 含≥7%总多酚时,DPPH清除率IC50=12μg/mL | 0.5-5% |
美白淡斑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竞争性抑制),阻断α-MSH信号传导 | 中等(体外+离体皮肤) | 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可达68%(1%浓度) | 1-3% |
抗糖化 | 可能与AGEs前体结合,需进一步验证 | 初步研究 | 体外抑制荧光性AGEs生成约40% | 未知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抗氧化机制
黑桑叶中的黄酮苷类(如芦丁、异槲皮苷)可通过:
- 直接中和单线态氧(1O2)、羟基自由基(·OH)
- 上调SOD、CAT等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酚酸类 | 没食子酸、绿原酸 | 水溶性,强抗氧化活性 |
黄酮苷 | 芦丁、异槲皮苷 | UVB吸收特性(290-320nm) |
多糖 | 阿拉伯半乳聚糖 | 保湿及免疫调节潜力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美白精华: 与熊果苷或烟酰胺复配增强酪氨酸酶抑制
- 抗氧化乳液: 与维生素E协同延长自由基捕获链式反应
pH稳定性与配伍禁忌
在pH 4-7范围内稳定,避免与高浓度金属离子(如Cu2+)配伍以防止酚类氧化。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 CIR评级: 1(安全)(参考:2020年CIR最终评估报告)
- 敏感肌注意: 含少量天然香豆素,光敏风险低于0.01%
- 孕妇慎用: 缺乏妊娠期安全性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多见于"植物来源美白"或"抗糖化"概念产品,常与桑白皮提取物混淆。注:抗糖化功效的临床证据仍有限
7. 总结与展望
黑桑叶提取物作为多靶点活性成分,在抗氧化和美白领域具有明确价值,但需进一步:
- 建立标准化活性物含量检测方法
- 开展更多随机双盲人体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