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桑果提取物
黑桑(MORUS NIGRA)果提取物

中文名:黑桑果提取物
英文名:MORUS NIGRA FRUIT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黑桑(MORUS NIGRA)果提取物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MORUS NIGRA FRUIT EXTRACT
植物来源
- 科属: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
- 常用部位:成熟果实(聚合果)
- 地理分布:原生于西南亚,现广泛栽培于地中海地区、南欧及中国(注:与白桑Morus alba需明确区分)
提取工艺
- 常见方法:水/乙醇混合溶剂提取、超临界CO₂萃取
- 关键参数:提取物通常标准化为总多酚含量(20-40%)(来源:厂商技术资料)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通过花青素(如cyanidin-3-glucoside)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表达 | 体外研究强证据,人体试验有限 | 在HaCaT细胞中显示剂量依赖性降低H₂O₂诱导的氧化损伤(依据:J Agric Food Chem. 2014) | 0.5-2% |
美白淡斑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竞争性抑制),干扰黑素小体转移,减少UVB诱导的MITF表达 | 体外研究中等,临床数据不足 | 体外酪氨酸酶抑制率IC₅₀≈15μg/mL,优于熊果苷(参考:Int J Cosmet Sci. 2016) | 1-3% |
抗糖化 | 可能通过捕获α-二羰基化合物阻断AGEs形成,需更多研究验证 | 初步体外证据 | 在BSA-葡萄糖模型中显示AGEs抑制率约40%(来源:预印本研究) | 未知 |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抗氧化机制研究最为充分,其花青素成分在ORAC测试中显示每μmol TEAC值达3.2±0.4,显著高于维生素E。美白方面,除直接抑制酪氨酸酶外,最新研究发现可通过下调ERK和p38信号通路减少UVB诱导的黑素合成(依据:Photochem Photobiol. 2021)。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相关性 |
---|---|---|---|
花青素 | Cyanidin-3-glucoside, Cyanidin-3-rutinoside | 水溶性,pH敏感,易氧化 | 主要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来源 |
酚酸 | 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绿原酸 | 稳定,具金属螯合能力 | 协同抗氧化,稳定其他活性成分 |
多糖 | 阿拉伯半乳聚糖、果胶 | 高分子量,黏性 | 保湿、成膜作用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载体:水基精华(pH 4-6)、无水油膏(保护花青素稳定性)
- 兼容性:避免与高浓度EDTA、强还原剂(如高浓度VC)直接配伍
增效组合
- 抗氧化协同:维生素E(增强脂相抗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
- 美白增效:α-熊果苷(多靶点抑制黑素合成)、烟酰胺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数据
- CIR评级:1(安全)(参考:CIR 2016)
- 敏感肌风险:低,但深色提取物可能临时染色角质层
使用建议
- 适用肤质:所有类型,尤其氧化压力大的成熟肌肤
- 禁忌:对浆果过敏者慎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 产品定位:高端抗氧化系列、"天然"美白替代方案
- 消费者认知误区:常与白桑混淆,实际黑桑花青素含量高3-5倍
7. 总结与展望
黑桑果提取物作为多效植物活性成分,其抗氧化和美白机制已获初步科学验证,但需更多临床研究确认功效宣称。未来开发方向包括:
- 微囊化技术提高花青素稳定性
- 与光保护剂复配应对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