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植物油甘油酯类柠檬酸酯

氢化植物油甘油酯类柠檬酸酯

氢化植物油甘油酯类柠檬酸酯
中文名:氢化植物油甘油酯类柠檬酸酯
英文名:HYDROGENATED VEGETABLE GLYCERIDES CITRAT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分析报告:氢化植物油甘油酯类柠檬酸酯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本质

Hydrogenated Vegetable Glycerides Citrate(氢化植物油甘油酯类柠檬酸酯)属于改性甘油酯类化合物,通过以下工艺制备:

  • 植物油(常见来源:棕榈、椰子或大豆油)经甘油解反应生成单/双甘油酯混合物
  • 氢化处理饱和脂肪酸链提高氧化稳定性
  • 柠檬酸发生酯化反应引入亲水基团

原料来源与加工

工业级原料通常呈现为:

  • 淡黄色至琥珀色蜡状固体(熔点范围:45-60°C)
  • 酸值:≤ 10 mg KOH/g | 皂化值:150-170 mg KOH/g
  • 主要生产商:BASF, Evonik, Nikkol Group (技术专利持有方)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原料供应商技术文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两亲性结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HLB值:6-8) ★★★★☆ 临界胶束浓度(CMC) 0.01-0.1wt%,形成层状液晶相增强稳定性 1-5%
屏障修复 促进板层小体分泌,增强细胞间脂质有序排列 ★★★☆☆ 体外皮肤模型显示板层小体分泌增加37%(vs对照组)*注:需更多人体验证* 2-8%
抗氧化增效 柠檬酸残基螯合金属离子减少氧化应激 ★★☆☆☆ ORAC值仅相当于纯维E的1/50,需配合其他抗氧化剂 -
详细机制说明:

其屏障修复机制源于:① 甘油基团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经皮失水测试TEWL降低19%)② 柠檬酸极性头促进神经酰胺定向排列(X射线衍射证实层状结构周期增加1.2nm)③ 氢化C16-18脂肪酸链模拟天然皮肤脂质结构。

(依据: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2020; 离体皮肤模型实验数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单柠檬酸甘油酯 1-单硬脂酰基-柠檬酸甘油酯 分子量:486.6 g/mol | Log P:5.2 主乳化剂,液晶结构形成核心
二甘油酯混合物 1,3-二棕榈酰基甘油酯 熔点:52-55°C 增稠剂,增强膏体稳定性
游离脂肪酸 硬脂酸/棕榈酸(≤8%) 酸性调节剂 pH缓冲,影响最终配方流变性

(参考:BASF专利US2017005112A1成分分析数据)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最佳应用类型

  • O/W乳液体系:作为共乳化剂与PEG-100硬脂酸酯复配(最佳比例1:3)
  • 无水膏霜:与蜂蜡、小烛树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熔点降低7-10°C)
  • 防晒产品:提升二氧化钛分散性(降低絮凝率42%)

增效组合

  • 神经酰胺NP:脂质层状结构相似性,屏障修复协同指数1.8
  • 烟酰胺:促进其向活表皮层渗透(体外渗透量+27%)
  • 矿物油:降低结晶倾向,改善低温稳定性

(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杂志配方实测数据)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10%(2015年重新评估确认)
  • 致痘性:兔耳实验0/5(无致痘风险)
  • 眼刺激性:HET-CAM测试评分0.8(温和)

使用限制

  • pH敏感:在pH>7.5时逐渐水解(24小时水解率>15%)
  • 金属离子:Fe³⁺>0.1%导致变色(螯合作用)
  • 禁忌成分:避免与强氧化剂(如过氧苯甲酰)直接配伍

(依据:CIR 2015年评估报告;Dermatitis期刊2021年致敏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清洁美容:作为传统乳化剂(如乙氧基化物)的"天然替代品"
  • 高端药妆:常与皮肤屏障修复概念捆绑(占此类产品配方的68%)
  • 绿色认证:ECOCERT/COSMOS认证通过率100%

认知误区

  • "植物来源=完全天然":实际经多重化学改性(氢化+酯化)
  • "柠檬酸=强效抗氧化":忽略酯化后活性显著降低的事实
  • "适合所有敏感肌":含游离脂肪酸,极敏感肌需测试耐受性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多功能乳化剂:兼具乳化+屏障支持功能,减少配方中活性物堆砌
  • 稳定性优异:氢化处理使氧化稳定性提升3倍(Rancimat法)
  • 配伍性广:兼容多数离子型/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研究缺口与趋势

  • ※ 需更多临床研究:现有屏障修复数据多基于体外模型
  • ※ 精准结构表征:工业品为混合物,需HPLC-MS/MS明确活性单体
  • 未来方向:酶法合成高纯度单酯(现有工艺单酯含量仅35-50%)

(行业展望:Personal Care Magazine 2023年技术预测)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