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植物油甘油酯类
氢化植物油甘油酯类

中文名:氢化植物油甘油酯类
英文名:HYDROGENATED VEGETABLE GLYCERIDES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氢化植物油甘油酯类 (Hydrogenated Vegetable Glycerides)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 名称
Hydrogenated Vegetable Glycerides (常伴随具体油源标识,如 Hydrogenated Palm Glycerides)
来源与生产
通过两步工艺制得:
- 甘油酯化:植物油(棕榈/椰子/大豆等)与甘油在催化剂作用下酯化反应,形成甘油单酯、双酯和三酯混合物
- 氢化处理:在镍催化剂作用下对不饱和脂肪酸链加氢饱和 (工艺参考:Bailey's Industrial Oil and Fat Products, 6th ed.)
物理形态与特性
- 外观: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或片状
- 熔点范围:40-70°C(取决于原料油和氢化度)
- 疏水性:显著增强(氢化降低极性)
- 氧化稳定性:优于未氢化植物油 (依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201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润肤剂/柔润剂 | 填充角质层间隙,降低经皮水分流失(TEWL),改善光学粗糙度 | ★★★☆ (充分证实) | 临床测试显示使用含5%制剂24小时后TEWL降低18-22% (参考: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7) | 1-10% |
封闭剂 | 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膜,延缓水分蒸发 | ★★★☆ (充分证实) | 体外皮肤模型显示水蒸气透过率降低率高达35% (依据: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16) | 3-15% |
增稠/稳定剂 | 结晶网络构建,提高乳液屈服应力 | ★★★☆ (充分证实) | 差示扫描量热(DSC)证实其形成β'晶型优化膏体结构 (来源: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19) | 0.5-8% |
活性物载体 | 增强亲脂性成分的皮肤渗透 | ★★☆☆ (中度证据) |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对维生素E乙酸酯渗透率提升2.3倍 (参考: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2020) | 2-7% |
"修复皮肤屏障" | 可能通过减少TEWL间接支持屏障恢复 | ★☆☆☆ (有限证据) | *注:无直接证据显示其参与板层小体合成或神经酰胺代谢*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意义 |
---|---|---|---|
甘油单酯 | 氢化棕榈酸甘油酯 (Glyceryl Hydrogenated Palmate) |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3.5 熔点 55-65°C |
主要乳化及增稠成分,影响晶体结构 |
甘油二酯 | 氢化植物油二甘油酯 | HLB~2.0 熔点 45-60°C |
辅助增稠,改善延展性 |
甘油三酯 | 三(氢化硬脂酸)甘油酯 | HLB~1.0 熔点 60-72°C |
提供封闭性,影响熔点范围 |
游离脂肪酸 | 硬脂酸/棕榈酸 (<3%) |
熔点 69-72°C | 影响结晶行为及肤感 |
关键结构特征
- 脂肪酸链长:C16-C18为主(源自棕榈/椰子油氢化)
- 碘值:<5(指示氢化程度,值越低饱和度越高)
- 晶体形态:以β'晶型为主(赋予细腻光泽质地)(依据: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Oils & Fats, 2019)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膏霜/乳液:提供结构骨架(用量3-10%)
- 护唇膏/固体香体棒:基础蜡成分(用量15-50%)
- 彩妆:口红定型剂,粉底增稠剂
- 防晒产品:稳定UV过滤器
增效组合
- + 硅弹性体:改善铺展性,降低粘腻感 (协同指数:1.8)
- + 天然油脂(乳木果油):形成低温共晶,提升低温稳定性
- + 卵磷脂:增强液晶结构,提升活性物输送效率
- + 多元醇(甘油/丙二醇):构建多重乳化体系
工艺要点
- 需加热至70°C以上破坏结晶记忆
- 冷却速率控制影响晶体尺寸(快速冷却得细小晶体)
- 与固态蜡配伍性优于液态油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25%)(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1)
- 致痘性:低(comedogenicity index 0-1)
- 刺激敏感性:极少致敏(无游离催化镍残留要求<1ppm)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
- 干性至极干性皮肤
- 寒冷/低湿度环境防护
- 慎用:
- 油性痤疮肌肤(高浓度可能致痘)
- *注:部分棕榈油来源涉及可持续性争议*
稳定性风险
- 高温易致晶体转型(β'→β型导致砂粒感)
- 与高离子强度成分(如MgSO₄)配伍可能破坏结构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替代品:取代蜂蜡/小烛树蜡(成本降低30-50%)
- 宣称重点:"植物来源"、"天然感"、"无动物成分"
- 品类分布:药妆(47%),大众护肤品(32%),彩妆(21%)(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市场分析, 2022)
消费者认知偏差
- 误解1:"氢化=反式脂肪有害" → 实际化妆品级氢化产生极少反式脂肪(<2%)
- 误解2:"植物来源=完全天然" → 忽略化学改性过程
- 正面认知:与"纯净美妆"概念关联度提升(2021-2023搜索量+120%)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多功能基质成分:提供三重功能(增稠/柔润/封闭)
- 配方经济性:显著降低高熔点蜡体系成本
- 稳定性优势:氧化稳定性优于非氢化油脂
技术局限
- 肤感调节难度(高浓度易粘腻)
- 晶体行为受热历史影响显著
- 棕榈油来源的可持续性压力
研发趋势
- 分馏氢化技术:精准控制单酯/三酯比例
- 酶法酯交换:避免镍催化残留,降低反式脂肪
- 非棕榈替代源:藻类/微生物油脂开发(实验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