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棕榈油酸
氢化棕榈油酸

中文名:氢化棕榈油酸
英文名:HYDROGENATED PALM ACID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氢化棕榈油酸 (Hydrogenated Palm Acid)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定义
氢化棕榈油酸 (Hydrogenated Palm Acid) 是通过催化加氢工艺将棕榈油来源的脂肪酸中的不饱和双键转化为饱和键形成的改性脂肪酸混合物。
原料来源与加工
- 植物来源:主要来自油棕(Elaeis guineensis)果实
- 加工工艺:
- 棕榈油水解 → 分离脂肪酸馏分
- 镍催化剂作用下高温(180-220°C)氢化反应
- 脱色、脱臭精制处理
- 物理形态: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 (熔点范围45-55°C)
主要应用领域
皂基洁面、固体皂、膏霜乳化体系、蜡基产品 (如唇膏、脱毛蜡) (来源:国际化妆品原料词典第16版)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清洁/发泡 | 皂化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降低水表面张力 | ★★★★☆ (充分证实) | pH>10时形成钠皂,CMC约0.1-1mM (依据:胶体化学原理) | >15%(皂基体系) |
乳化稳定 | 脂肪酸与碱剂形成液晶相,增强界面膜强度 | ★★★☆☆ (较多证据) | X射线衍射显示形成层状液晶,提升乳液稳定性30-50% (参考: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8) | 3-8% |
屏障修复 | 补充角质层脂质,促进板层小体分泌 | ★☆☆☆☆ (有限证据) | 体外模型显示可增加神经酰胺合成酶表达 *注:需更多临床验证* | - |
抗氧化抗衰 | 宣称通过调节SOD活性 | ☆☆☆☆☆ (无可靠证据) | *注:此宣称缺乏人体试验支持,氢化过程破坏天然抗氧化结构*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典型比例 | 基本性质 |
---|---|---|---|
饱和脂肪酸 | 棕榈酸(C16:0) | 45-60% | 熔点62.9°C,碳链长度影响结晶行为 |
饱和脂肪酸 | 硬脂酸(C18:0) | 35-50% | 熔点69.6°C,增强体系硬度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油酸(C18:1) *微量* | <5% | 氢化残留,可能影响氧化稳定性 |
副产物 | 镍残留 | <1ppm | 需符合ISO 17228检测标准 |
关键化学特征
- 碘值:<5 gI₂/100g (原棕榈油酸碘值50-55)
- 酸值:190-220 mg KOH/g
- 皂化值:205-215 mg KOH/g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皂基清洁:与NaOH/KOH反应生成钠皂/钾皂
- O/W乳化剂:与三乙醇胺形成液晶乳化层
- 增稠剂:在油相中形成结晶网络结构
增效组合
- + 硬脂酸:调节结晶温度,改善膏体光泽度
- + 甘油:降低皂基体系刺激性 (减少角质蛋白溶胀)
- + 山嵛醇:增强蜡质结构稳定性
应用注意事项
- pH>9.5才能充分发挥清洁效能
- 储存中可能产生脂肪酸结晶析出 (需添加5-10%异硬脂酸抑制)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最高使用浓度13%) (参考:CIR 2017最终报告)
- 致痘性:低风险 (comedogenicity index=1)
- 镍残留:需符合EU限值(<0.0001%)
适用人群警示
- 推荐:油性耐受肌 (皂基体系)
- 慎用:
- 屏障受损皮肤 (pH9-10可能破坏酸性外套)
- 镍过敏人群 (需确认原料检测报告)
稳定性风险
- 高温储存可能导致晶型转变 (β→β' 影响膏体质地)
- 长期存放酸值升高 (建议添加0.1% BHT抗氧化)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经济型洁面产品:占皂基配方成本15-20%
- "天然"宣称争议:原料虽源于棕榈油,但氢化为化学改性过程
- 全球年用量约120,000吨 (2023)
消费者认知偏差
- 误认作"棕榈油酸"功效成分 (注:氢化后失去不饱和酸活性)
- 过度担忧棕榈油种植的可持续性问题 (RSPO认证原料占比<30%)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提供优异的清洁力与泡沫质量
- 成本效益比高 (较合成表活低40-60%)
- 改善膏体高温稳定性
局限性
- 高pH环境限制其在敏感肌产品中的应用
- 功能特性主要依赖复配碱性成分实现
未来发展方向
- 酶催化氢化工艺降低镍残留风险
- 开发与两性表活复配的低pH清洁体系
- 可持续棕榈油认证原料普及 (目标2025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