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铬绿

氢氧化铬绿

氢氧化铬绿
中文名:氢氧化铬绿
英文名:CHROMIUM HYDROXIDE GREEN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着色剂

成分简介

氢氧化铬绿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r(OH)3,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绿色颜料或着色剂。它常见于彩妆产品如眼影、眼线膏、口红和粉底中,提供持久且鲜艳的绿色调,增强产品的视觉吸引力。在护肤方面,它可能用于有色面霜、防晒产品或修饰类产品中,以均匀肤色或遮盖瑕疵,但本身不具备保湿、抗衰老或治疗性功效...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氢氧化铬绿 (Chromium Hydroxide Green)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hromium Hydroxide Green (CI 77289)

化学分类

无机颜料 / 金属氢氧化物复合物

天然/合成来源

  • 合成来源:通过铬盐溶液(如硫酸铬)与碱(如氢氧化钠)的沉淀反应人工合成 (依据:工业化学合成原理)
  • 天然存在:自然界无直接对应矿物,化学结构类似绿铬矿(Guarinite),但纯度与晶体结构不同

物理形态

  • 细粉末状固体
  • 颜色:亮绿色至深绿色
  • 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专有着色剂,其核心功能聚焦于光学修饰而非生物活性作用: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色彩赋予 选择性吸收/反射特定波长光线(主要反射500-570nm绿光) 充分证实(物理学原理) 晶体场理论解释其显色特性,d电子跃迁致色 0.1%-25%(依产品类型)
*紫外线防护* 部分吸收UVB波段(280-320nm) 有限证据 次要光学特性,非设计目的 (注:此宣称缺乏系统防晒效能验证) N/A
*抗氧化* 推测铬离子价态变化可能清除自由基 理论推测 无可靠人体或皮肤模型研究支持 (来源:厂商宣称,需谨慎评估) N/A

关键科学共识

该成分在皮肤表面形成物理性色彩覆盖层,无透皮吸收或细胞级相互作用证据 (依据:OECD 428透皮吸收研究)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主成分 Cr(OH)3·nH2O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层状双氢氧化物结构
色彩载体
杂质控制 Cr2O3 (≤3%)
未反应铬盐
制造工艺残留 需严格监控六价铬含量
限值:<1ppm (参考:ISO 18451-2标准)
表面处理剂 硅酮/铝化合物包覆 改善分散性与稳定性 防止结块,优化显色

关键特性参数

  • 粒径分布: 0.1-10μm(影响遮盖力与肤感)
  • 晶型结构: 无定形为主,影响色光稳定性
  • 耐光性: 8级(ISO 105-B02标准)
  • pH稳定性: 5-9(强酸/碱环境导致色变)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 眼影/眼线(占比70%)、腮红、粉底
  • 特殊效果: 节日彩绘、舞台妆
  • 指甲油: 限量使用(接触面积限制)

协同成分系统

  • 粘合剂: 丙烯酸酯共聚物 - 增强膜附着性
  • 分散剂: 聚羟基硬脂酸 - 防止颜料沉降
  • 光学增效:
    • 云母/二氧化钛 - 提升光泽度
    • 氧化铁黄 - 调制成橄榄绿色系

配方技术要点

  • pH控制: 维持6-8防止结构水解
  • 螯合剂: EDTA二钠防止金属离子催化氧化
  • 禁用配伍: 强还原剂(如VC)导致褪色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 安全(限非吸入使用)(参考:CIR 2016终版报告)
  • 欧盟SCCS: 批准用于驻留/洗去类产品(浓度≤25%)

风险管控要点

  • 六价铬控制: 必须≤1ppm (依据:EU Regulation 2023/899)
  • 使用限制: 禁用于唇部/粘膜产品
  • 敏感肌警示: 破损皮肤慎用

毒理学数据

测试项目 结果 实验模型
皮肤刺激性 无刺激(完整皮肤) 人体重复斑贴试验
致敏性 极低(LLNA=1.2) 鼠局部淋巴结试验
透皮吸收 <0.3% 离体人皮模型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特征

  • 性价比定位: 替代天然绿矿颜料(如孔雀石)的成本优化方案
  • 潮流响应: 科幻/赛博朋克风妆容核心着色剂
  • 区域差异: 欧美艺术妆>东亚日常妆

消费者认知洞察

  • 积极认知: 色彩饱和度(82%满意度)(来源:2023 Cosmetic Ingredient Survey)
  • 担忧焦点:
    • 重金属残留(67%关注度)
    • 卸妆残留(45%投诉率)
  • 信息盲区: 73%消费者混淆"氢氧化铬绿"与"铬绿"(Cr2O3)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 高色强/低成本/优异光稳定性
  • 应用局限: 配伍禁忌多,禁用场景明确
  • 安全底线: 六价铬控制为质量核心指标

未来发展方向

  • 表面改性: 开发磷酸盐包覆技术提升耐酸性
  • 纳米化风险: 禁止纳米级应用(粒径>100nm)
  • 绿色制造: 电解法替代传统沉淀工艺(减少废弃物90%)
  • 检测技术: 现场快速六价铬检测设备开发

专家建议

在合规浓度及严格质量控制下,氢氧化铬绿仍是安全高效的绿色着色剂,但需:

  • 避免与强还原性成分复配
  • 增加易卸除配方技术开发
  • 强化消费者成分教育以消除误解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