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二醇
癸二醇

中文名:癸二醇
英文名:DECYLENE GLYCOL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癸二醇 (Decylene Glycol)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Decylene Glycol (癸二醇)
化学名: 1,2-癸二醇 (1,2-Decanediol)
CAS号: 1120-36-1
分子式: C10H22O2
来源与生产
- 主要来源: 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常见于石油衍生物或植物源脂肪酸的氢化反应产物 (依据:化妆品原料手册第5版)
- 纯度标准: 化妆品级通常要求纯度≥99%,残留溶剂需符合FDA/EC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功效与科学依据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菌/防腐增效 |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干扰跨膜质子梯度 | 强 (多项体外及临床验证) | 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显著抑制作用 (参考:J. Cosmetic Sci., 2018) | 0.5-2% |
皮肤屏障支持 | 通过羟基基团参与角质层水合作用,优化脂质排列 | 中等 (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 可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约12-15% (依据:Dermatology Research, 2020) | 1-3% |
抗氧化辅助 | 可能通过捕获羟基自由基,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 弱 (初步体外研究) | ORAC值显示中等自由基清除能力 *注:需更多人体验证 | - |
详细抗菌机制与证据:
癸二醇的抗菌活性源于其两亲性分子结构:亲水端(-OH)可结合微生物细胞膜表面蛋白,疏水端(C10链)插入脂质双层造成结构紊乱。研究显示其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6-1.2%,对真菌(如白色念珠菌)MIC为1.5-2%。与苯氧乙醇联用时呈现协同效应,可将传统防腐剂用量降低30-50% (来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9)。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脂肪族二醇 | 1,2-癸二醇 | 分子量174.28 g/mol,logP≈3.2 (中等亲脂性) |
结构特征 | 伯醇基团 | C10直链两端各有一个羟基(-OH),熔点54-58℃ |
衍生物 | 癸二醇单酯 | 酯化后可用作乳化剂,但活性降低 |
物理化学特性
- 溶解度: 微溶于水(25℃时约0.3% w/v),易溶于乙醇、丙二醇等有机溶剂
- 稳定性: pH耐受范围3-9,100℃以下稳定,对UV敏感度低
- 感官特性: 轻微蜡状质地,浓度>5%可能产生粘腻感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防腐增效系统: 与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组成"温和防腐三元组"
- 祛痘产品: 作为抗菌成分用于洁面、精华类产品
- 保湿霜体: 在O/W乳液中改善水合作用
典型协同组合
- 抗菌协同: + 茶树精油(MIC可降低40%)
- 屏障修复: + 神经酰胺(提升角质层有序度27%) (依据: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21)
- 溶剂系统: 与戊二醇联用可扩大溶解度范围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评估
- 急性毒性: LD50 >2000 mg/kg (经口,大鼠),属实际无毒级
- 皮肤刺激性: 浓度≤5%时未见明显刺激 (OECD 404测试)
- 眼刺激性: 免眼测试显示可逆性轻度刺激 (参考:CIR专家组2017年评估)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推荐浓度: 一般配方0.5-3%,防腐系统最高5%
- 敏感肌测试: 建议先在前臂进行48小时斑贴试验
- 孕妇慎用: 虽无明确风险,但缺乏妊娠期专项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宣称趋势
- 主要定位: "温和防腐替代"概念下的关键成分
- 过度宣称案例: "天然抗菌奇迹" *注:实际为合成成分,与天然概念无直接关联
- 消费者认知度: 在成分党群体中知晓率约62% (2023年调查)
价格与供应
全球主要供应商包括Symrise、BASF等,价格区间€15-25/kg (工业级)。因需特殊氢化工艺,产能扩张存在技术壁垒。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优势
- 多重功能整合(防腐+保湿)减少配方复杂度
- 良好的安全记录和兼容性
未来研究方向
- 探索其对抗生物膜形成的潜力
- 开发更高效的衍生物以降低使用浓度
总体而言,癸二醇作为多功能化妆品辅助成分,在平衡功效与安全性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尤其适合追求"精简配方"趋势的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