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二酸
癸二酸

中文名:癸二酸
英文名:SEBACIC ACID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癸二酸 (Sebacic Acid)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Sebacic Acid
CAS号: 111-20-6
化学式: C10H18O4
IUPAC名称: 癸二酸(Decanedioic acid)
来源与生产
- 天然来源: 传统上从蓖麻油(Ricinus communis)水解获得 (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2005)
- 现代生产: 主要通过蓖麻油碱裂解或石化原料合成 (参考: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0)
- 纯度标准: 化妆品级通常要求 ≥98% 纯度,重金属含量 <10ppm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生物活性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 |
---|---|---|---|---|
角质调节 | 通过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标志物(如丝聚蛋白)表达,促进角质层有序化 | 体外研究+临床验证 | 0.5-2%浓度可显著改善角质层完整性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8) | 0.5-2% |
抗菌作用 | 破坏痤疮丙酸杆菌(C. acnes)细胞膜完整性,抑制生物膜形成 | 体外研究证实 | MIC值为0.5mg/mL,优于部分传统抗菌剂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16) | ≥1% |
美白辅助 | 可能通过螯合铜离子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 理论推测 | 仅体外酶抑制实验显示弱效 *注:需更多临床验证*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二羧酸 | 癸二酸本体 | 白色结晶粉末,熔点131-134℃,pKa1=4.52,pKa2=5.42 (Merck Index) |
衍生物 | 癸二酸二乙酯 | 常用增塑剂,logP=3.2,增强脂溶性 |
盐类 | 癸二酸钠/钾 | 水溶性提高,pH调节能力减弱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技术要点
- pH适应性: 最佳pH范围5-6,强酸性环境下可能结晶析出
- 稳定性: 对光热稳定,但需避免与强氧化剂共存
- 溶解性: 水溶性0.1g/100mL(25℃),常需乙醇/丙二醇助溶
典型协同组合
- 抗菌增效: +锌盐(如PCA锌)可降低MIC值30-50%
- 角质调节: 与乳糖酸复配显示协同促分化效应
- *注:与视黄醇联用可能加重刺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 LD50(大鼠经口)>5000mg/kg (CIR评估)
- 皮肤刺激性: 浓度≤5%时未见显著刺激(斑贴试验)
- 致敏风险: 未列入EU过敏原清单
适用人群警示
- 推荐使用: 油性/混合性皮肤,轻中度痤疮患者
- 慎用情况: 屏障严重受损皮肤(TEWL值>15g·m-2·h-1)
- 孕妇风险评估: 暂无明确禁忌,但缺乏系统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分布统计
- 主流应用: 痤疮治疗产品(38%)、角质调理精华(25%)
- 浓度分布: 0.5-2%(日常护理),5-10%(专业治疗)
消费者认知误区
- *注:部分厂商夸大宣传为"植物A酸替代品",缺乏直接比较数据*
- 与壬二酸(Azelaic Acid)频繁混淆,两者结构相似但效能差异显著
7. 总结与展望
癸二酸作为多功能二羧酸,其角质调节和抗菌作用已获较充分验证,但在美白等领域仍需更多机制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纳米载体技术提高经皮渗透率
- 与微生物组调节剂的联合应用研究
- 建立更精准的浓度-效应关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