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当归提取物

东当归(ANGELICA ACUTILOBA)提取物

东当归提取物
中文名:东当归提取物
英文名:ANGELICA ACUTILOBA EXTRACT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东当归(ANGELICA ACUTILOBA)提取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INCI名称: ANGELICA ACUTILOBA EXTRACT

物种: 伞形科当归属植物,东亚地区特有物种,与欧洲当归(Angelica archangelica)属近缘但化学成分差异显著 (依据:植物分类学研究,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6)

提取方法与常用规格

  • 主要提取部位: 根部(含最高浓度活性成分)
  • 常见提取工艺: 水/乙醇混合溶剂提取(50-70%乙醇),超临界CO2萃取(保留挥发性成分)
  • 商业化产品形态: 棕褐色液体或粉末(标准化提取物通常标注总香豆素含量)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 黄酮类化合物清除ROS,抑制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DPPH清除率IC50 12.5μg/mL(优于VC)(Food Chemistry, 2018) 0.1-1%
抗炎 抑制NF-κB通路,降低IL-6、TNF-α分泌 ★★★(小鼠模型+角质形成细胞实验) 50μg/mL处理使UVB诱导的炎症因子下降47%(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5) 0.5-2%
美白(需进一步验证) 潜在酪氨酸酶抑制作用(分子对接模拟显示ligustilide可能结合活性位点) ★☆(初步计算机模拟) 体外实验显示10%提取物对蘑菇酪氨酸酶抑制率约30%(厂商技术资料,未发表)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皮肤相关性
苯酞类 Z-藁本内酯(Ligustilide) 挥发性油状物,UV吸收峰280nm 主要抗炎成分,占提取物干重15-20%
香豆素衍生物 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 熔点230-232℃,具荧光特性 抗氧化及潜在光保护作用(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2017)
多糖 阿拉伯半乳聚糖(AGP) 水溶性,分子量5-50kDa 促进皮肤屏障修复,保湿协同剂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体系: 需添加1,2-戊二醇等助溶剂(溶解性约3%)
  • 油包水乳液: 优先使用超临界CO2提取物(油溶性更好)
  • 禁忌: 避免与高浓度果酸(pH<3)长期配伍(可能降解香豆素)

已验证协同组合

  • 抗氧化增效: 与迷迭香酸组合使ORAC值提升2.3倍(Cosmetics, 2020)
  • 抗炎协同: 0.5%东当归+1%红没药醇对UV红斑抑制率达78%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 LD50 >5000mg/kg(大鼠口服,属实际无毒级)
  • 皮肤刺激性: 5%浓度下未观察到刺激(HRIPT测试)(CIR评估文件, 2019)
  • 光敏性: 含微量补骨脂素(<0.01%),但未达风险阈值

适用人群注意事项

  • 推荐: 敏感肌抗炎配方(需配合舒缓体系)
  • 慎用: 孕期(香豆素类化合物理论上有子宫收缩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高端抗衰线: 常与人参、灵芝等组成"汉方"概念组合
  • 痛点: 消费者对其与欧洲当归的区分认知不足

宣称趋势

  • K-beauty 产品多强调"东方草药智慧"标签
  • 部分产品夸大宣称"干细胞激活"功效 (注:无任何可靠研究支持此机制)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明确的抗氧化/抗炎活性使其适合敏感肌护理,但美白等附加功效需更多临床验证。

研发方向: 标准化提取工艺(如固定ligustilide含量)、微囊化技术解决稳定性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 开展随机双盲试验验证其抗红血丝效果
  • 研究多糖组分对皮肤微生物组的影响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