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氧基双甘醇

丁氧基双甘醇

丁氧基双甘醇
中文名:丁氧基双甘醇
英文名:BUTOXYDIGLYCOL
别名:
安全性:
1
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溶剂

成分详细分析

丁氧基双甘醇 (Butoxydiglycol)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Butoxydiglycol
  • 化学名: 2-(2-Butoxyethoxy)ethanol
  • CAS号: 112-34-5
  • 分子式: C8H18O3

来源与生产

丁氧基双甘醇是一种合成乙二醇醚衍生物,通过乙二醇与丁醇的醚化反应制得,属于非离子型溶剂 (参考:Fiume et al., 20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溶剂与渗透促进 破坏角质层脂质有序性,增强其他活性成分的透皮吸收 高 (体外/离体模型证实) 在5-10%浓度下可显著提高水溶性及脂溶性化合物的渗透性 (依据:Williams & Barry, 2012) 3-15%
保湿辅助 通过氢键结合水分子,延缓水分蒸发 中等 (需配合其他保湿剂) 单独使用保湿效果有限,但与甘油/尿素协同时可提升水合作用 (参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2016) 5-20%
"抗氧化增效" 推测可能改善抗氧化剂在角质层的分布 低 (理论推测) *注:此宣称缺乏直接实验证据,仅为厂商推测 未知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乙二醇醚类 丁氧基双甘醇 无色透明液体,沸点230°C,log P=0.56 (中等亲水性)
杂质风险 二甘醇/乙二醇残留 需控制<0.1% (CIR安全标准) (来源:CIR专家组2016年评估)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清洁类产品: 卸妆油/水 (3-8%)
  • 功效型精华: 渗透增强载体 (5-12%)
  • 防晒制剂: 改善UV滤光剂分布 (2-5%)

已验证协同组合

  • 与甘油: 提升角质层水合度 (+18% vs 单独使用) (依据:2018年离体皮肤研究)
  • 与水杨酸: 促进渗透率达2.3倍 (pH 3.5条件下)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关键点

  • CIR评级: 安全 (当浓度≤25%,无乙二醇残留)
  • 皮肤刺激性: 浓度>15%可能破坏屏障 (参考:OECD 439测试)
  • 敏感肌风险: 需避免与强效促渗剂(如氮酮)联用

适用场景限制

不建议用于儿童护肤品或受损皮肤 (可能增强刺激物吸收) (依据:ECHA 2021年评估报告)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 厂商宣传侧重: "温和促渗"、"多功能溶剂"
  • 实际消费者认知: 多数未明确知晓该成分,关注点集中在最终产品功效
  • 高端品牌应用: 多用于"科技感"宣称的精华类产品 (配合专利传输系统)

7. 总结与展望

丁氧基双甘醇作为经典型溶剂/促渗剂,其安全性和功能作用已获充分验证,但在抗氧化增效等新兴宣称领域仍需更多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 精准控释系统: 与纳米载体技术结合,降低对屏障的潜在影响
  • 绿色合成路径: 开发生物基生产方法以减少环境足迹

注:本报告基于截至2023年的公开发表研究,临床应用数据仍需持续跟踪。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