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当归根提取物
东当归(ANGELICA ACUTILOBA)根提取物

中文名:东当归根提取物
英文名:ANGELICA ACUTILOBA ROOT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东当归(ANGELICA ACUTILOBA)根提取物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学背景
INCI名称: ANGELICA ACUTILOBA ROOT EXTRACT
物种: 东当归(Angelica acutiloba Kitagawa),伞形科当归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尤其日本和韩国传统医学中广泛应用 (依据:日本药典JP17及韩国草药典)。
提取工艺与形态
- 常见提取方式: 水提取、乙醇提取或水-醇混合溶剂提取
- 典型形态: 棕黄色至褐色液体或粉末,具特征性草药气味
- 活性保留: 低温减压浓缩工艺可更好保留热不稳定成分 (参考: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清除ROS,上调Nrf2/ARE通路增强细胞内抗氧化酶表达 |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 含多种呋喃香豆素和酚酸,DPPH清除率IC50 12.7μg/mL (依据:Phytotherapy Research, 2016) | 0.1-1% |
抗炎 | 抑制NF-κB通路,降低IL-6、TNF-α分泌 | ★★★ (体外+小鼠模型) | 核心成分藁本内酯可抑制COX-2表达达63% (参考: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0) | 0.5-2% |
美白亮肤 |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黑色素小体转移 | ★★☆ (体外研究为主) | 对蘑菇酪氨酸酶抑制率38.2%(1mg/mL),但弱于熊果素 (来源:Cosmetics, 2021) | 1-3% |
抗衰老 | 理论推测:可能通过抗氧化间接保护胶原 | ★☆ (初步证据) | 体外成纤维细胞实验显示胶原合成提升15%,但缺乏人体数据 (注:厂商宣称需谨慎评估)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相关性 |
---|---|---|---|
呋喃香豆素 | 藁本内酯、欧前胡素 | 脂溶性,UV敏感 | 主要抗炎和血管调节活性 (依据:Planta Medica, 2019) |
酚酸类 | 阿魏酸、咖啡酸 | 水溶性,pH稳定 | 抗氧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 |
多糖 | 阿拉伯半乳聚糖 | 高分子量,黏性 | 保湿及屏障修复辅助 |
微量成分 | 挥发油(约0.3%) | 易挥发 | 可能贡献气味但活性存疑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精华/乳液: 水醇体系最佳,pH 5-7稳定性良好
- 防晒产品: 与物理防晒剂协同增强抗氧化网络
- 敏感肌护理: 需避免与高浓度VA/VC等刺激性成分复配
增效组合
- 抗氧化协同: 维生素E+东当归提取物可使ORAC值提升2.3倍 (参考: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7)
- 舒缓组合: 与红没药醇联用可降低辣椒素刺激反应57%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光敏性: 含微量呋喃香豆素,但远低于柠檬等高风险植物 (CIR评估为安全,使用浓度≤5%)
- 致敏率: 欧盟SCCS报告显示过敏发生率<0.3%
- 孕妇慎用: 因传统医学中具活血作用,建议避免高剂量使用
适用肤质
- 最佳适用: 敏感肌、氧化应激肌肤
- 慎用情况: 极少数香豆素过敏体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在日韩市场常作为"汉方美容"核心成分推广,欧美市场则多定位为"botanical antioxidant"。消费者调研显示:
- 认知优势: 73%亚洲消费者关联"传统草本安全"印象
- 信息盲区: 仅28%了解其确切抗氧化机制
- 营销夸大: 部分品牌将其美白效果与氢醌类比,缺乏依据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 作为多靶点温和抗氧化剂,特别适合亚洲消费者肤质需求。其抗炎机制研究相对充分,但抗衰老宣称需更多临床验证。
研发方向: 微囊化技术可解决藁本内酯不稳定性问题;与新型美白剂如4-丁基间苯二酚的协同效应值得探索。
市场潜力: 在"纯净美容"和"K-Beauty"趋势下,预计2025年全球应用增长率达8.2% (来源:Mintel全球成分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