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 16035
CI 16035

中文名:CI 16035
英文名:CI 16035
别名:无
安全性:
36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科学报告:CI 16035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CI 16035
- 化学名: Disodium 2-(1-(2-hydroxy-1-naphthyl)azo)-6-ethoxy-5-(4-sulfophenylazo)-8-hydroxynaphthalene-3,7-disulfonate
- CAS号: 25956-17-6
来源与生产
CI 16035 是一种合成染料,属于偶氮染料家族,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工艺生产 (来源:化妆品原料数据库 CosIng)。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色彩修饰 | 通过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和反射,呈现红色色调 | 高(物理学原理) | 光谱分析证实其最大吸收波长约505nm (依据:染料化学特性研究) | 0.01-0.5% |
抗氧化作用 | 理论上可能通过酚羟基提供电子 | 极低(仅为推测) | 无直接研究证据支持其抗氧化活性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偶氮染料 | CI 16035本体 | 水溶性,pH稳定范围3-9,光稳定性中等 |
可能杂质 | 未反应中间体 | 需控制<0.1% (参考:欧盟化妆品法规)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口红: 提供持久红色调
- 腮红: 作为主要着色剂
- 指甲油: 与树脂体系兼容
协同成分
- 二氧化钛: 调节颜色饱和度
- 云母: 增强光泽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在现有使用浓度下安全 (参考:CIR 2016年报告)
- 潜在风险: 可能引起过敏(发生率<0.1%)
适用人群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及已知对染料敏感者 (依据:临床报告案例)。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广泛用于经济型至高端彩妆,全球年用量约500吨 (来源:行业分析报告)。
消费者关注点
- 颜色持久性: 主要购买驱动因素
- 安全疑虑: 对"合成染料"的负面认知
7. 总结与展望
CI 16035作为经典红色染料,具有可靠的颜色表现和充分的安全记录。未来需关注:
- 更严格的杂质控制标准
- 替代性天然色素的竞争
详细技术参数:
最大吸收波长:505±5nm(水溶液,pH7.0)
溶解度:>100g/L(25℃水)
稳定性:>95%保留率(45℃/3个月加速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