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 16185
CI 16185

中文名:CI 16185
英文名:AKA2
别名:无
安全性:
4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专业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CI 16185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CI 16185 是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INCI)系统中的标准名称,其化学分类为酸性红18(Acid Red 18),属于偶氮类染料。
来源与历史背景
- 工业来源:合成染料,通过苯系化合物偶联反应制备 (参考:COLOR INDEX国际染料手册)
- 历史应用:最初用于纺织品染色,后经纯化用于化妆品着色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
临时着色功能 | 分子结构中的偶氮基团与角质层蛋白可逆性结合 | 高(多项体外及模型验证) | pH依赖性染色效果,适用于唇部及面部产品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5) |
抗氧化辅助作用 | 理论上可能通过电子共振结构清除自由基 | 低(仅有体外实验) | 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其实际皮肤抗氧化效能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结构 | 单偶氮化合物 | 分子量502.44,水溶性良好 |
特征基团 | 磺酸基(-SO3H) | 增强水溶性,降低皮肤渗透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唇部产品:口红、唇彩(浓度0.1-0.5%)
- 面部彩妆:腮红、液体粉底
增效组合
- 与CI 15985(黄色5号)联用:扩展色域覆盖范围
- 硅油基溶剂:提升着色均匀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安全使用浓度≤1% (参考:CIR 2016年评估报告)
- 敏感肌注意:可能诱发偶氮染料过敏反应(发生率<0.1%)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经济型红色染料应用于开架彩妆,高端品牌多转向植物替代色源。
7. 总结与展望
CI 16185是经长期验证的稳定性着色剂,但面临天然色素的市场竞争。未来需加强:
- 纯度提升技术
- 过敏原控制研究